前些年回乡下探亲,邻居张大爷神秘兮兮地从床底掏出个土陶罐,里头泡着黑褐色的根茎。"这可是咱山里的宝贝,专治你大伯的腰腿疼。"他指着罐子里的东西说,后来我才知道,这不起眼的根须就是中药里的穿山龙,在民间还被称作"穿地龙",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,倒比药典上的学名更显亲切。
藏在深山里的千年本草 穿山龙学名叫穿龙薯蓣,这名字听着就透着股子仙气,不过在咱们北方山区,老一辈人更习惯叫它穿地龙,这味药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算起来少说也有两千年的药用历史,它的藤蔓能爬满整座山头,根须深深扎进岩缝里,就像条游龙穿梭在土地中,这或许就是"穿地龙"名号的由来。
记得去年跟着采药人进山,他们在腐殖土层里仔细翻找,有经验的药农告诉我,正宗的穿地龙根茎表面有细密的皱纹,断面像山药却带着淡黄色筋脉,现在市面上掺假的不少,有人拿红薯根冒充,但真品煮水后会有黏滑的拉丝感,这是它含有薯蓣皂苷的独特标志。
祛风除湿的草根奇兵 在骨科诊所实习那会儿,常看见老中医给风湿病人开方必加穿地龙,这味药最拿手的就是钻透关节里的湿气,就像它打洞穿山的本事,村里王婶的膝盖每逢阴雨天就肿得像馒头,用穿地龙配威灵仙煎汤熏洗,不出半月就能下地干活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城里白领总抱怨肩颈僵硬,用穿地龙切片泡茶居然有奇效,这或许跟现代人久坐不动有关,药性正好能化解颈椎部位的淤堵,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药性偏凉,脾胃虚寒的人最好配上生姜红枣一起煮。
厨房里的中药妙用 别看穿地龙多用于煎药,其实还能入膳,东北老乡冬天爱用它炖狗肉,说是"以形补形",我试过更温和的吃法:把晒干的根茎磨粉,和糯米粉做糍粑,这种点心既能缓解腰酸,又有淡淡的草木清香,比药店买的保健品实在多了。
最近网上流行自制膏药,我发现个简便方子:把穿地龙捣碎,拌上蜂蜜和白醋调成糊状,睡前敷在疼痛处,隔壁陈叔的网球肘就是这么治好的,不过他没坚持够疗程,停药早了容易反复。
当穿地龙遇上高科技 现在的中药厂可会玩,把穿地龙提取物做成胶囊、膏药贴,有次参观制药车间,看见工人往提取罐里投料,据说要经过28道工序才能保留有效成分,不过我还是觉得传统炮制更靠谱,就像古法酿醋,时间沉淀出来的才是精华。
警惕山寨货的坑 前几年药材市场乱象多,有些商贩用木防己根冒充穿地龙,两者外形相似,但疗效差远了,教大家个辨别窍门:真穿地龙折断时会流出乳白色汁液,烘干后断面有亮晶晶的结晶,而假货断面干涩发柴。
那些年错过的草药智慧 听爷爷辈的人说,以前闹饥荒时,穿地龙的嫩芽能充饥,虽然口感微苦,但嚼着嚼着会回甘,现在想来,这何尝不是大自然馈赠的生存智慧?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只认西洋参、虫草,反倒把祖辈传下的宝贝忘了。
写到这里,忽然想起乾隆年间的趣事,相传某位御医献上穿地龙酒方,治好了皇帝的旧疾,老佛爷一高兴,赐名"金不换",这倒是比"穿地龙"更霸气的称号,不过对我们老百姓来说,还是那个带着泥土味的名字更贴心——毕竟最好的药,往往就长在房前屋后的山坡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