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一把黑籽籽,煮水喝出精气神"——这是藏在川西小巷子里的老药铺王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,去年深秋我去采风时,意外发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中医每天用保温杯泡着的黑褐色小颗粒,竟是被多数人当成调料的中药材。
藏在厨房里的千年药引
在成都玉林社区的菜市场转角处,家家灶台上都挂着串好的红辣椒,可仔细瞧会发现,不少铁罐子里还装着些不起眼的小黑籽,这些就是被老成都人称作"起阳籽"的胡韭子,学名叫韭菜子,别小看这粒比芝麻大不了多少的东西,《本草纲目》里早有记载:"韭叶热根温,功用相同,生则辛而散血,熟则甘而补中......乃肝之菜也。"
前年我在青城山采风时,遇见采药的刘道长正蹲在山涧边收拾刚割的野韭菜,他随手摘下几颗泛黄的籽实递给我:"小姑娘莫看这丑,泡酒能暖腰腿。"后来跟着道长进后山,才看见岩缝里成片的野生韭菜,细长的绿叶在风中摇曳,结着沉甸甸的籽穗。
从药典到厨房的千年穿越
在重庆磁器口古镇的老茶馆里,说书先生总爱讲乾隆下江南时与韭菜子的典故,相传某日御膳房呈上翡翠烧麦,乾隆尝后觉得寡淡,御厨急中生智撒了把焙干的韭菜末提香,这故事虽无从考证,却道出了韭菜子在饮食中的妙用。
老辈人都知道,霜降前后收的籽最金贵,隔壁张嬢嬢每年这时候都要晒好几簸箕,说是给女婿泡药酒,她那个跑长途运输的丈夫,喝了三年韭菜子酒,以前总喊腰痛的毛病竟好了不少,不过张嬢嬢总要叮嘱:"要选那种乌黑发亮、咬起来咯吱响的,发霉的千万丢不得。"
现代人不知道的传统智慧
去年冬天拜访峨眉山脚下的百岁老人李婆婆,她床头柜上的搪瓷缸里永远泡着黑褐色的茶汤。"这是祖传的法子,韭菜子加枸杞,喝了几十年没得过夜尿。"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指着窗台上晾着的药材,阳光透过玻璃瓶,把深褐色的籽粒照得透亮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喝五黑粥,殊不知里面就藏着韭菜子的身影,我试过把炒熟的籽磨成粉,掺在黑芝麻糊里,居然盖住了奇怪的草腥味,不过要掌握火候,铁锅里翻炒时听见噼啪响声就得离锅,否则焦苦味能苦得人皱眉头。
那些年错过的养生密码
在都江堰拜会民间中医陈老先生时,他正在给病人开方子,宣纸上工整写着:"韭子15克,补骨脂10克,研末冲服",老先生见我好奇,解释道:"现在人坐得多动少,腰膝酸软的毛病都找上门,这方子比膏药管用。"
记得有次在泸州出差,当地司机师傅教我辨认野生韭菜子:"叶片比家种的窄,籽壳硬得像小石头。"他们常用新鲜韭菜榨汁兑蜂蜜,说是解酒毒的偏方,不过我试过几次,那股辛辣劲儿确实够呛,得配着红糖糕才能入口。
藏在市井里的养生哲学
走过成都的大街小巷,总能在老字号药店的玻璃罐里看见排列整齐的黑色籽粒,懂行的主妇们买上半斤,一半留着炖汤,一半存在冰箱冷冻层,她们说冷冻过的韭菜子特别脆,研磨时不会粘壁,做药丸最好不过。
最近迷上了古法炮制,试着用黄酒浸泡韭菜子,三个月后开坛,原本清冽的酒液变得黏稠棕红,每晚喝一小盅,手脚冰凉的毛病竟有所缓解,不过这法子得耐心,急不得,就像老成都人的性格,慢悠悠地养着气血。
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,我们追着进口保健品跑,却忘了灶台上晾着的小黑籽,或许真正的养生智慧,就藏在奶奶的陶碗里,爷爷的酒葫芦中,下次经过菜市场,不妨抓把胡韭子回家,煮壶时光慢慢品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经得起岁月考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