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去药店抓中药的街坊们可能发现了,同样的方子比去年贵了小两百块,三七、当归、人参这些常用药价格集体"蹦迪",连黄芪都悄悄涨成了"黄金价"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材市场的那些事儿,看看这波涨价潮到底谁在推波助澜。
【药材市场上演"速度与激情"】 打开药通网最新数据,三七头春七价格已经飙到每公斤380元,同比上涨35%,当归更是夸张,岷县产地的当归苗子从开年的60元/公斤直接干到120元,翻了个倍,最离谱的是猫爪草,河南产统货从去年85元/公斤暴涨到180元,这哪是涨价?简直是坐火箭!
老药商王师傅在亳州药材市场干了二十年,他跟我透露了个玄机:"现在年轻人都不种地了,老药农又跟不上新种植技术,加上前年冻雨把云南好几个种植基地的幼苗冻死大半,产量连年下滑。"这话倒不假,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增长8%,但实际产量却下降了4.3%。
【天灾人祸齐上阵】 今年中药材市场简直就是"水逆"本逆,云南的三七刚熬过春旱,甘肃的当归又遭遇冰雹袭击,最要命的是河南的四大怀药产区,连续35℃+高温直接让地黄、牛膝这些根茎类药材减产三成,中国中药协会最新报告指出,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受灾面积达120万亩,这可是实打实的供应缺口。
资本这波也来凑热闹,眼尖的投资客发现,中药材期货化交易越来越普遍,以成都天地网为例,今年新增的机构投资者比去年多了四成,他们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,哪个品种有涨价风声就扎堆囤货,前几天还有个段子,说某游资把黄连炒成了"黄金连",硬生生把价格抬了60%。
【药店老板的苦水账】 在杭州开连锁药房的张姐算了笔账:去年配副治疗风寒的中药大概50块钱,现在同样方子至少要80块。"顾客一听价格扭头就走的太多了,我们也不敢多备货,现在都是按单抓药。"她指着进货单上的太子参说,"这个上个月还280元/公斤,今天就变360了,一天一个价!"
更让人头疼的是替代品陷阱,有些不良商家把便宜药材当贵细药卖,比如用平贝母冒充川贝母,外行人根本分不清,上周还有顾客投诉,花高价买的"野山参"其实是园参染色的,这种乱象在涨价期特别猖獗。
【聪明人这样应对】 对于普通老百姓,我建议大家别盲目囤药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支招:常用药材可以选平价替代品,比如党参代替人参补气,菊花替代枸杞明目,实在要囤,选陈皮、山楂这类耐储存的,放两年都坏不了。
做药材生意的朋友要注意了,现在监管部门正在严打囤积居奇,最近安徽亳州查获了300吨非法囤积的白芍,罚得那些炒家哭爹喊娘,记住要关注政策风向,比如今年新出的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,明确打击硫磺熏蒸等违规行为,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计。
【后市怎么走】 行家预测这波涨价潮至少持续到明年开春,不过也有好消息,国家已经在云南、甘肃建了八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,就跟粮食储备似的,更重磅的是,卫健委刚把丹参、红景天列入药食同源目录,这意味着人工种植规模要扩大了。
说到底,中药材不是股票,关系着老百姓的治病养生,希望药价别成了"疯狂的石头",让中医真正惠及千万家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瑰宝,不能被资本玩坏了不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