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叉神经痛到底是个什么病? 说起三叉神经痛,经历过的人都要倒吸一口凉气,这毛病来的时候,就像是有人拿着电钻往太阳穴里捅,吃饭刷牙都能疼出冷汗,我邻居王婶去年犯病那会儿,连洗脸都得像拆炸弹似的小心翼翼,生怕碰到"触发机关"。
去医院看医生说这是神经系统的"短路",西药倒是有卡马西平这类特效药,可王婶吃了半个月就受不了副作用,整天头晕恶心,这时候她突然想起老家有个赤脚郎中用过草药敷脸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我认识的老中医。
中药治疗为啥被老患者推崇? 其实咱们祖辈对付这种"面子痛"自有一套本事,中药讲究的是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不像西药只管"掐断电路",老中医常说:"脸上疼根子在脏腑",这话细品还真有道理。
上个月我去采药时,老药师指着岩壁上的七叶莲说:"这玩意儿治脸疼是一绝",当时我还不信,后来查资料发现,这味药确实含有特殊的镇痛成分,而且不会像西药那样伤肝肾。
5种专克面痛的中药明星
-
川芎——头痛圣手 这味药可是个"暴脾气",专治顽固性头痛,老中医常用它搭配白芷,说是能"把脑袋里的闷气排出去",记得有次给我妈配药,老大夫特别嘱咐要选"熊猫眼"(指川芎断面呈黄褐色环纹),这种才是地道药材。
-
白芍——柔肝止痛高手 别小看这白白的根片,它能把紧绷的肝经松开,很多患者不知道,三叉神经痛往往和情绪有关,白芍配上甘草,既能缓急止痛,又能安神定志,我试过用白芍泡茶,酸酸的带点甜味,比苦药汤好喝多了。
-
细辛——通关利窍猛将 这味药名字就透着霸气,确实是治疗颜面剧痛的"急先锋",但用量要格外小心,老师傅教了我个窍门:用手指蘸药粉轻轻点按合谷穴,既能见效又不担心过量,不过孕妇千万碰不得这味药。
-
全蝎——以毒攻毒奇兵 别看蜈蚣蝎子吓人,它们可是止痉镇痛的狠角色,老药房的抽屉里总藏着这些"秘密武器",遇上抽着疼的病例,几尾蝎子研粉装胶囊,往往能收到奇效,不过这属于"重口味"疗法,得遵医嘱使用。
-
延胡索——行气活血多面手 这黄色的小疙瘩堪称中药界的"止痛片",特点是作用温和持久,我见过老中医开方时总会加上它,说是能带着药力在经络里"巡逻",特别适合那种隐隐作痛的情况。
民间流传的土方法大盘点
-
花椒酒擦法 这个方法在北方农村很流行,取50克花椒泡在500毫升白酒里,密封两周后,用棉签蘸着擦拭疼痛部位,刚开始火辣辣的,过会儿反而觉得舒服,据说是把寒气逼出来了。
-
热敷药包 老辈人喜欢用艾叶+生姜+粗盐炒热装布袋,趁烫乎劲儿敷在脸颊上,这招特别适合冬天用,敷完感觉整个脸都"解冻"了,注意温度别太高,免得烫伤皮肤。
-
穴位贴敷法 有经验的中医师会特制黑膏药,找准"下关""颊车"这些关键穴位贴上,有次见师傅给人贴药,特意叮嘱:"药膏要是发烫赶紧揭下来,那是在拔寒气呢"。
真实病例分享 前街卖早点的李姐,去年春天突然半边脸不能碰,说话都漏风,跑遍大医院最后找到我们镇上的陈大夫,老先生给她开了川芎茶调散加减,配合针灸,半个月就能正常揉面了,现在她店里还摆着那个喝药的粗瓷碗,逢人就说中药神奇。
用药须知和禁忌
-
补脾是关键 老中医总说要"培土生金",三叉神经痛患者多数脾胃虚弱,服药期间要少吃寒凉食物,可以适当吃点山药粥养胃气。
-
情绪管理比吃药重要 这病和肝郁关系密切,急性子的人特别容易复发,建议学学八段锦里的"摇头摆尾"动作,每天早晚做几遍,疏通颈项气血。
-
别急着停药 中药讲究循序渐进,很多人吃了一周见好就自行停药,结果反反复复,一般要吃够三个月疗程,把体质彻底调过来才行。
日常养护小妙招
-
冷热水交替漱口 这个法子能锻炼面部神经耐受力,先用38度温水漱口,再用15度凉水,每天早晚各一次,坚持三个月能看到效果。
-
木梳梳头法 选那种宽齿牛角梳,从额头往后脑勺慢慢梳,每天一百下,这相当于给头部经络做按摩,记住要避开疼痛发作期。
-
菊花枕疗法 秋天收集些野菊花晒干,装进枕头套里,这种药香能清头火,对预防夜间疼痛特别管用,注意每年换新菊花,别用发霉的。
写在最后: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就像炖老火靓汤,要耐得住性子慢慢调养,那些所谓的"特效偏方"多半掺了激素,不如老老实实找正规中医辨证施治,记住老话:"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",只要把经络理顺了,这磨人的面子痛自然就会退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