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东北有三宝,人参貂皮乌拉草",这句顺口溜里藏着咱老祖宗的智慧,要说这人参啊,从古到今换了十几个马甲,每个名字都带着一段传奇故事,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,这棵"百草之王"到底有多少个响当当的名号。
【一、山野里的"土名字"】 在长白山老林子里讨生活的采参人,管这宝贝叫"棒槌",为啥这么叫?原来新鲜人参主根像娃娃拳头,须子活像小榔头,老猎户们挖参时总要喊"棒槌!"来打暗号,有意思的是,这称呼还分公母——三节芦的是"阳参",两节芦的叫"阴参",懂行的人一听就知道品相。
关外百姓还有个别称最接地气——"地精",传说这玩意儿吸了天地灵气,能起死回生,当年努尔哈赤受伤,就是靠老参吊着命才东山再起,民间偏方里常说"地精泡酒壮筋骨",说的就是这味神药。
【二、文人墨客的"雅称呼"】 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给它封了"人葠"的官名,其实这是古人避讳的讲究,清朝为保江山,改"参"为"葠",直到民国才改回来,不过这"人葠"二字倒点出玄机——外形酷似人形,滋补堪比人参。
文人雅士更爱叫它"黄精""血参",苏东坡被贬黄州时,就靠当地老农送的野山参缓解瘴气,他在《东坡志林》里写:"晨起咽津纳气,午间嚼参三寸,自觉神清气爽",这"黄精"之名便不胫而走。
【三、宫廷里的"御用名"】 紫禁城里的太监宫女都晓得"龙参"的威风,乾隆爷七下江南,随身太医必带关外贡参,有次南巡遇刺,全靠参汤续命,从此赐名"龙参",现在长春市的"人参研究院",前身就是乾隆年间的"御参局"。
慈禧太后更发明了"宫参"吃法,她让人把人参切薄片含服,说是"金玉含香",这种吃法后来传到民间,老北京药铺都备着雕花乌木参盒,专给达官显贵装"含片"。
【四、药堂里的"行话名"】 老药工有句行话:"三七开参,五叶成精",他们管五年生的参叫"五匹叶",七年的是"七两重",行里还流传着"芦长三尺三,须绕九圈半"的鉴参口诀,说的都是野山参的极品相。
中药铺柜台上常标着"移山参",这可是行家才知道的门道,把小参苗移植到新林子,十年后方成气候,药效比纯野山参温和三分,最适合体虚之人。
【五、海外流传的"洋名字"】 朝鲜半岛的宗主国时期,高丽使臣把人参叫做"天参",李朝世宗大王专门设"参政司",每年冬至都要向明朝进贡"天参",现在韩国人还是认准"高丽参"这个招牌,其实追根溯源都是从辽东老参演变来的。
东瀛僧人最早把人参带回日本,称为"唐参",京都醍醐寺至今藏着宋代的《参谱》,记载着三十多种炮制方法,不过他们最爱用的还是"红参",蒸干后颜色泛红,据说能驱寒祛湿。
【六、现代市场的"新名号"】 现在药房里见得最多的是"园参""林下参",园参是人工种植的,价格便宜;林下参半野生,价格翻十倍,懂行的都知道,真正的野山参早被采绝了,市面上打着"纯参"旗号的,十有八九是林下参。
最近还冒出个"西洋参"的新品种,其实是北美五叶参,这洋玩意性凉,适合热底子的人,不过老中医摇头说:"终究不是咱华夏大地孕育的仙根"。
从棒槌到龙参,从地精到西洋参,这株草药承载着五千年的养生智慧,如今长白山的老把头们还在唱着《采参调》:"一把索拨千斤重,抬着人参像抬龙......"下次您要是看见药店橱窗里的"林下籽货",可别忘了它那些威风凛凛的老名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