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湾牡蛎中药图片里藏着千年养生智慧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张家药铺的牡蛎壳标本该擦擦灰了",妻子第五次念叨时,我正蹲在阁楼角落擦拭那个沾满蛛网的玻璃相框,框里压着的几张泛黄照片,正是三十年前我在大连湾采风时拍的中药牡蛎标本,镜头里的牡蛎壳泛着珍珠般的光泽,壳内那圈金褐色的蚝肉,至今想起来还带着海盐的鲜甜。

说来也巧,上周给母亲整理老药方时,在爷爷留下的牛皮本里翻出张写着"左壳煅用,右壳生用"的便签,这让我突然想起当年老中医王大夫说的:"大连湾的牡蛎壳能入药,肉能壮阳,连煮过的汤都能滋阴",当时只觉得老人家神神叨叨,如今倒想好好考究一番。

【海门山纳胸中 辨壳有门道】 上周末特意跑去大连湾码头,正赶上退潮,海水里散落的牡蛎壳像无数弯月嵌在礁石上,老渔民老刘头蹲在船板上分拣牡蛎,见我盯着他手里的贝壳端详,笑着露出被海风吹得黝黑的牙:"小伙子懂行啊,左边带棱的是左壳,右边圆的是右壳"。

我举着手机拍下老刘头手里的牡蛎,突然想起爷爷笔记里的记载,老辈中医确实讲究"左阴右阳",煅烧后的左壳研粉能治胃酸过多,右壳生用则敛汗固精,不过现在药房里都是统货,倒是老刘头船舱里晒着的牡蛎干,还保持着左右分开放的老规矩。

【药食同源的智慧】 回到家翻出《神农本草经》,果然看到"牡蛎,味咸平,主伤寒寒热...拘缓短疾"的记载,这让我想起去年给表弟调理肾虚的经历,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煅牡蛎,当时还纳闷这贝壳怎么能补肾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牡蛎壳含的碳酸钙和磷酸钙,能调节人体内酸碱平衡。

不过要说最惊艳的还是去年冬天在星海湾早市淘到的宝贝,有位阿婆守着小摊卖"海蛎子酱",玻璃罐里装着黑亮的膏状物,她边给我舀酱边说:"这是祖传的方子,新鲜牡蛎肉加姜蒜熬三天三夜,专治手脚冰凉"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两瓶,没想到冬至那天炖羊肉时加一勺,汤头立刻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。

【厨房里的中药局】 说到吃牡蛎,大连人最有发言权,前天在渔人码头看见家三十年的老店,招牌菜"海蛎子豆腐煲"做得讲究,老板娘告诉我个小窍门:挑牡蛎要选壳紧闭的,轻轻一撬就开的是新鲜的,炖汤时加几片生姜,既能去腥又增强药效。

其实牡蛎全身都是宝,肉能补锌壮阳,壳能安神制酸,连煮过牡蛎的汤水都是滋阴良品,我试过把煅牡蛎粉掺在面粉里烙饼,居然意外地酥脆,不过要提醒各位,脾胃虚寒的人最好避开生蚝,就像老中医常说的"海鲜虽好,莫与柿子同食"。

【科学验证的古老智慧】 前几天刷到篇医学论文,说大连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,大连湾牡蛎含有独特的牛磺酸和硒元素组合,这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"海蛎子壮腰腿",原来不止是经验之谈,论文里还提到煅烧后的牡蛎壳纳米粉末,对胃溃疡修复效果显著。

不过最有趣的发现来自民间偏方,有次跟渔船出海,听船员们说晕船时嚼生牡蛎壳能止吐,开始以为是以形补形的心理作用,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牡蛎壳里的钙质确实能中和胃酸,缓解晕船引起的恶心。

【寻访老药工】 昨天特意拜访了隐居在星海公园旁的陈老先生,老人八十多了,还在自家院里晾晒牡蛎壳,他教我辨认"三月蛎"和"九月蛎"的区别:春天的蛎肉薄但药用价值高,秋天的肉厚适合食疗,最珍贵的是冬至前后的"雪蛎",据说要趁着海冰未封时潜海采集。

陈老还拿出个祖传的铜匣,里面收着些特殊形状的牡蛎壳,有个心形的双壳贝,他说这是"阴阳和谐"的象征,遇到失眠多梦的病患,常用这个配药,虽然听着玄乎,但看他精神矍铄的样子,倒让人信服三分。

【新时代的打开方式】 现在年轻人流行把中药当奶茶喝,我在抖音上刷到有人用煅牡蛎粉做拿铁,虽然看着猎奇,但想想古人用牡蛎壳煎药的传统,倒也不算离谱,不过要提醒一句,这类创新最好问过医师,毕竟中药讲究配伍。

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大连湾的牡蛎养殖户开始给贝壳刻防伪码,他们说现在药店收购牡蛎壳,必须是大连湾产的才有效,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药材市场以次充好的现象,看来行业规范确实在进步。

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,突然发现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当年拍的中药牡蛎标本图,那些泛黄的照片里,贝壳的纹路依然清晰可见,或许这就是传承的奇妙之处——老药工手里的贝壳粉,实验室里的微量元素检测仪,还有厨房砂锅里的海蛎子汤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关于大海与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