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身体像台生锈的机器?白天犯困晚上失眠,吃饭没胃口还老胀气,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毛病,这种状态现在有个时髦名字——亚健康,但咱们老祖宗早就看透了这类问题,今天要聊的这味"中药顺一",可是中医里调理气机的经典思路,特别适合现在久坐族、低头党和压力大的上班族。
要说这"顺一"的来历,得从中医基础理论说起,中医讲究"一气周流",人体就像个精密的水泵系统,气机通畅才能保证五脏六腑正常运转,现在很多人的毛病都是"气不顺"闹的,比如吃完饭肚子胀得像皮球,整天唉声叹气像漏气气球,女生生理期前胸胁闷痛,这些症状其实都是气机打结的表现。
去年我采访过一位老中医,他调理这类问题有个"三通法"特别有意思,第一通是饮食,早上用陈皮山楂煮水喝,就像给肠胃做个晨间唤醒操;第二通是运动,每天十分钟"八段锦"专门疏通肝胆经;第三通才是用药,他有个家传小方子,用柴胡、香附、枳壳这三味药打底,根据不同体质加减药材,这组合听着普通,却是调和肝脾气机的黄金搭档。
说到这"顺一"方子的妙处,不得不提我邻居王姐的经历,她以前在商场当柜姐,站一整天把脚崴成"大象腿",后来辞职在家又得了"沙发病",整天瘫着追剧,最严重时腹胀到弯不下腰,靠揉肚子才能勉强喘气,老中医给她开的方子里就有顺气的"三剑客",配合艾灸足三里,才喝了一周,她就说放屁突然变多了,这是好事——说明堵塞的气路终于打通了。
现在市面上打着"顺气"旗号的中成药不少,但真正懂行的都会自己抓药煎,就像炒菜讲究火候,中药顺气也得讲究时机,春天肝气旺的时候,加点薄荷、菊花清透;梅雨天湿气重,配点苍术、厚朴燥湿;秋冬干燥季节,又该换上杏仁、紫苏润肺,这可不是随便拼凑,而是要根据二十四节气调整配方比例。
有次在中药房看见个有趣现象:抓药的大爷大妈们报药方时,十有八九会加句"给我多顺顺气",其实他们说的"顺气"各有各的门道,年轻人熬夜伤肝,要侧重疏肝理气;中年人应酬多,得消食导滞;老年人便秘,又得润肠通气,所以说这"顺一"方子就像活的,得跟着人走。
最近发现个新趋势,很多茶饮店推出"顺气四宝茶",用玫瑰花、佛手、陈皮、麦芽冲泡,这倒是启发了我们普通人的日常保健——没必要非得熬药,把这些理气食材当零食吃就行,比如生气时含片陈皮,饭局前嚼颗山楂,睡前用桂花泡水泡脚,这些都是给身体做"微调"的好方法。
不过要提醒的是,真正的气滞问题不能光靠吃吃喝喝解决,我见过有人把顺气药当饭吃,结果反而伤阴,就像轮胎气太足容易爆胎,人体气机过散也会耗损正气,所以老中医开方时都会搭配几味滋阴的药材,比如麦冬、玉竹,这叫"边疏通边滋养"。
现在回头看这"中药顺一"的智慧,其实就是给身体做减法,少点熬夜透支,少点情绪内耗,少吃生冷油腻,那些整天喊"好累啊"的年轻人,不妨试试每天敲敲胆经,按按太冲穴,比喝十副补药都管用,毕竟人体的自愈力才是最大的"顺气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