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不少朋友都中了招,不是喉咙肿痛就是咳嗽不止,老中医给开的方子里总有几味带着"芥"字的中药,什么白芥子、黄芥子,听着挺新鲜,其实这类带芥字的药材在中医里大有来头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味"芥"字号中药里的宝藏选手。
【白芥子:千年化痰高手】 要说带芥字的中药头牌,那必须是白芥子,这味药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算起来少说也有两千年历史,别看它白白小小的不起眼,却是中医眼里的"痰湿克星",老辈人常说"怪病多痰",特别是那种黏糊糊咳不出来的老痰,白芥子就像个强力清洁剂,能把藏在经络角落里的痰浊搜刮干净。
前阵子邻居王叔肩膀疼得抬不起来,去医院查说是肩周炎,老中医给开的药包里就有白芥子,碾碎后调姜汁敷在痛处,没想到连着敷了三天,原本僵得像石头的肩膀居然能慢慢活动了,这白芥子不光内服化痰,外敷还能穿透皮肉把深藏的寒湿揪出来,这种透皮力在中药里确实少见。
【黄芥子:温和版的白芥子】 常跟白芥子组团出现的黄芥子,其实是同门亲戚,两者都来自十字花科植物的种子,不过黄芥子性情更温和些,就像辣椒和甜椒的区别,白芥子是爆辣款,黄芥子则是微辣型,那些脾胃虚寒又怕白芥子太猛的人,医生就会改用黄芥子。
记得去年陪老妈调理慢性咽炎,大夫就特意嘱咐用炒过的黄芥子,这玩意儿炒过后辛辣味收敛,配上陈皮泡茶,喝着居然有点小麦茶的焦香,连着喝了两周,老妈总感觉喉咙里卡着的那口痰终于化开了,说话都利索不少。
【芥子家族的全能选手】 除了白黄两兄弟,带芥字的中药还有几位隐藏高手,比如葶苈子,虽然名字不带芥,但其实是独行菜的种子,功效跟芥子相近,这味药最擅长对付胸腔积液,就像自带吸水功能的海绵,能把多余的水湿吸走。
还有药店里常见的芥菜籽,别小看这厨房里常见的调料,古书记载它能温肺化痰,农村老太太都知道用芥菜籽末拌姜汁敷脚心,专治小孩感冒风寒,上次侄子半夜发烧,他奶奶翻出这个土方子,第二天小家伙果然退烧了,比吃退烧药还管用。
【使用秘诀:炮制讲究大】 这类带芥字的药大多生用和炒用效果不同,生的白芥子辛辣冲鼻,就像往喉咙里扔了颗小炸弹,适合短期攻坚;炒过的则温和许多,更适合长期调理,老药工都说炒芥子要掌握火候,铁锅里翻炒到微微发黄起香,这时候药性最醇厚。
不过这些药都不是善茬,用量特别讲究,古方里白芥子常用3-6克,过量容易让人嗓子发麻,就像四川人吃辣,本地人无辣不欢,外地人一口就呛得够呛,有次我自己试做三子养亲汤,白芥子放多了点,喝完舌头麻了半小时,这才懂为啥中药要精准称量。
【现代研究新发现】 现在科学倒是给芥子家族找到了新本事,研究发现白芥子含有特殊的挥发油,能刺激皮肤发热,促进血液循环,这解释了为什么它外敷能消肿块,原理就像给患处做了个温热理疗,更有意思的是,这些成分还能调节免疫力,对过敏性鼻炎、哮喘这些顽固毛病都有辅助作用。
前几天看新闻说某中医药大学用芥子提取物做膏药,专门治疗手机肘(肱骨外上髁炎),把传统智慧和现代科技结合,倒是不错的选择,不过咱们自己用还是得谨慎,毕竟这些药刺激性强,弄不好反而伤皮肤。
【使用注意避坑指南】 这类带芥字的药虽好,但有几个雷区要注意,第一是不能空腹吃,刺激胃黏膜;第二是孕妇要远离,活血力度太强;第三是阴虚火旺的人慎用,好比干柴遇上烈火,越用越糟糕,前几年有个小伙子自行服用芥子粉治痘痘,结果满脸发烫红肿,其实就是没辨明体质就乱用药。
最后教大家个简单辨别法:好芥子应该颗粒饱满,搓开有浓郁香气,如果闻着有霉味或者发臭,千万别买,储存时要密封放在阴凉处,否则容易窜味失效,就像存茶叶一样,得当回事伺候着。
从春秋战国时期的《吴普本草》到现代药房,这些带芥字的中药穿越千年而来,它们不像人参灵芝那样贵气逼人,却用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"平民药王"的称号,下次再看到药方里的白芥子、黄芥子,可别以为是普通调料,这可是中医手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