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过山龙和伸筋草是不是同一种药?"每次在药房遇到客人问这个问题,我都得停下手里的戥子好好解释,其实很多老辈人都知道,这俩名字就像土豆和洋芋,在不同地方叫法不一样,但真要细究起来,里头的门道可不少。
从藤蔓到草叶:长相大不同 前年有个小伙子背着竹篓来采药,说是要找伸筋草治腰疼,我带他上后山,指着石缝里攀援的藤本植物说:"你看这满山跑的藤蔓,学名叫络石藤,在咱们这儿就叫过山龙。"他瞪大眼睛:"这不是爬墙虎吗?"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,过山龙学名叫穿根藤,就像它的名字,根系能穿透岩石缝隙,在南方山区成片生长。
而真正的伸筋草倒是正儿八经的草本植物,立夏前后去野地,能看到田埂边一丛丛像松针的绿苗,摸起来刺刺的就是它,老药农常说"伸筋草开紫花,过山龙结白果",这话一点不假,去年收药季,我特意拍了对比图发在短视频里,点赞最高的评论是:"原来小时候摘的'老虎须'就是正经药材!"
医书里的身份证 《本草纲目》里把伸筋草归在草部,李时珍说它"主风寒湿痹",翻看过山龙的记载却在藤蔓类,特别注明"南人呼为穿地龙",现在药店里两种药价格差着三成,不是没道理的,上个月有个复发性肩周炎的患者,坚持用过山龙泡酒擦身,结果皮肤过敏来看诊,这就是当伸筋草外用的教训。
厨房里的鉴别妙招 老街坊王婶教我个土法子:摘段新鲜枝条,能轻松掐断流白浆的是伸筋草,断面整齐像芹菜杆;要是折不断还冒黄水的,准是过山龙,去年端午采药,我让学徒小张做实验,他惊呼:"难怪师父总说伸筋草炒鸡蛋要去芯,原来芯是空心的!"
药房柜台的潜规则 在岭南地区,有些老中医开方写过山龙,抓药的徒弟可能会给你伸筋草,但其实行家心里明白,治疗风湿骨痛该用哪种,就像川贝母和浙贝母,虽然都止咳,但药性偏温还是凉大有讲究,去年有个外地游客拿着某网红博主的方子来抓"过山龙",我多嘴问了一句,才知道他要治痛风,赶紧拦下换成正品。
祖传秘方里的双生子 别看它们不是同种药,但在民间偏方里常搭档出现,我们镇上的接骨刘大夫有个验方:过山龙炖猪蹄配伸筋草外敷,专治运动损伤,他说这两味药就像太极阴阳,一个通经络,一个缓急止痛,不过现在年轻人不懂,总以为名字差不多就能互相替代,去年就有个大学生乱配药喝得拉肚子。
现代研究的意外发现 省中医药研究院的老教授跟我透露,他们发现过山龙含有独特的生物碱,而伸筋草的挥发油成分比例特殊,这就像双胞胎看着像,基因却不同,那些网购平台上把两种混卖的商家,其实是犯了大忌讳,我表弟在药材市场打工,说看见过用伸筋草冒充过山龙的,外行人根本看不出差别。
采药人的顺口溜 "清明采伸筋,芒种挖过山",这是老一辈流传的采收口诀,伸筋草要趁花期前收割,而过山龙得等藤蔓木质化才有效,去年带摄影团队拍纪录片,导演非要拍采药场景,结果误把野葡萄藤当过山龙,闹了个笑话,其实真过山龙折断时有橡胶丝,这个特征特别好认。
厨房药箱的正确用法 要是不小心闪了腰,老人们会揪几根伸筋草煮水热敷,但用过山龙就得小心,去年张大妈听信偏方用过山龙泡酒擦腰椎,结果起红疹,后来才知道她采的是断肠草,长得确实很像,所以我现在都劝客人,不确定的宁可去正规药店买,别拿健康冒险。
中医院窗口的对话 在省中医院代煎窗口,经常听到患者问:"医生开的伸筋草是不是就是爬山虎?"护士都会耐心解释:药用的是中国蕨类的伸筋草,和绿化用的爬墙植物完全不同,倒是有些养生节目为了画面好看,随便用爬藤植物代替,害得观众认错。
最后的老药新说 现在科研发现,过山龙的提取物对关节养护有奇效,而伸筋草的活性成分正在申请专利,但甭管怎么研究,老祖宗留下的用药智慧不能丢,就像我师公说的:"草木有灵,叫啥名不重要,关键是要对症施治。"下次看到路边野草,可别急着采,先想想到底是过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