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朋友圈里全是"咳咳咳""烧到39度"的哀嚎,每次换季就像渡劫,明明穿得够暖和,还是逃不过感冒咳嗽、发烧头疼的魔爪,去医院排队吧,人山人海;硬扛着吧,浑身难受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老祖宗留下的中药妙方,关键时候真能救急!
分不清风寒风热?看这三点就明白 很多人抓中药时被问"风寒还是风热"就懵了,其实特别简单:
- 怕冷程度:裹着棉被还打哆嗦的是风寒;发热但不怕冷的是风热
- 痰液状态:清鼻涕、白稀痰是寒;黄鼻涕、黏稠痰是热
- 嗓子感觉:干痒肿痛的多属热;单纯发紧的多属寒
三代中医世家传下来的经典方 我家爷爷行医四十年,这几个方子倒背如流,注意要根据症状调整配比哦!
【风寒感冒通用方】 荆芥10g+防风10g+紫苏叶6g+生姜3片 煎法:冷水浸泡半小时,大火煮开转小火焖15分钟 喝法:一天两次,趁热喝到微微冒汗(别吹风!)
【喉咙肿痛加重方】 原方+牛蒡子10g+连翘15g 特别提醒:牛蒡子要捣碎,否则容易卡喉咙
【咳嗽加剧烈方】 原方+前胡10g+杏仁6g(记得去皮尖) 小技巧:杏仁不要直接煮,先用蜂蜜腌2小时再下锅
那些年我们熬错的中药 别看中药副作用小,乱炖容易出大问题: × 金银花+生姜:寒热打架伤脾胃 √ 正确搭配:风寒加红糖,风热加冰糖 × 退烧猛灌蒲公英:体质虚的人越喝越抖 √ 安全退烧法:柴胡15g+黄芩10g(孕妇忌用)
厨房就有的应急偏方 上次闺蜜半夜发烧,我用这三样给她搞定:
- 葱白(带须)3根+淡豆豉10g:煮水泡脚至膝盖
- 薄荷叶5片+柠檬2片:沸水泡5分钟当茶饮
- 大米汤上层的"米油": 每半小时喝半碗 亲测有效!不过第二天她非说我是巫婆...
中西药混搭的保命指南
- 吃完头孢类抗生素:绝对禁止喝藿香正气水!
- 布洛芬降温期间:可以配合柴葛解肌汤
- 止咳糖浆和川贝粉:间隔两小时服用
预防感冒的小习惯比吃药管用 爷爷的保健日历: 立春时节:贯众10g+板蓝根15g煮水熏蒸房间 三伏天:每天用艾叶水泡手脚(小孩减半) 冬至后:晨起含服罗汉果薄片(治咽炎超灵)
特殊人群用药红灯区 孕妇:禁用桂枝、藏红花、王不留行 哺乳期:慎用细辛(不超过3g)、附子需久煎 儿童:苦药加蜂蜜不如用山楂丸调味 老人:黄芪用量不超过15g/天,防上火
中药铺老板不会告诉你的秘密
- 买陈皮要挑广陈皮,新会产的最佳
- 浙贝母粉可做面膜,对痤疮型感冒有奇效
- 桑叶要霜降后的,止咳效果翻倍
- 甘草不是越多越好,5g以上易水肿
上个月公司团建爬山,好几个同事累出感冒,我用保温杯给他们泡了党参10g+黄芪15g+枸杞20粒,结果下午继续嗨唱KTV,现在他们见我就喊"华佗再世",虽然有点夸张,但看着大家不用请假打点滴,确实挺欣慰的。
最后划重点:中药讲究对症,实在分不清就选最安全的午时茶颗粒,连续三天没好转必须看医生,别拿身体开玩笑!收藏这个方子,下次家人感冒不用再手忙脚乱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