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黄柏,又名檗木、黄檗等,是一种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的重要药材,以下将从其基本信息、功效作用、常见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。
基本信息
(一)植物形态
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,前者习称“川黄柏”,后者习称“关黄柏”,黄皮树为落叶乔木,高10 - 12米,树皮淡黄褐色或淡灰褐色,木栓层薄,有不规则的纵沟和横裂纹,奇数羽状复叶对生,小叶7 - 15片,矩圆状披针形至矩圆状卵形,关黄柏树皮木栓层发达,柔软,内皮鲜黄色,小叶5 - 13片,卵状披针形或近卵形。
(二)产地分布
川黄柏主要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云南等地;关黄柏主要分布于辽宁、吉林、河北等省。
(三)采收加工
3 - 6月间采收,选10年左右的树,剥取树皮,晒至半干,压平,刮净粗皮至显黄色,刷净晒干。
功效作用
功效 | 说明 |
---|---|
清热燥湿 | 可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黄疸、带下等病症,其苦寒之性,能清除体内湿热之邪。 |
泻火解毒 | 对热毒疮疡、湿疹瘙痒等有较好疗效,可内服或外用,缓解热毒症状。 |
退虚热 | 适用于阴虚发热、骨蒸盗汗等症,能退虚火,调节机体阴阳平衡。 |
常见应用
(一)方剂应用
- 黄连解毒汤:由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组成,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,主治三焦火毒证,症见大热烦躁,口燥咽干,错语不眠;或热病吐血、衄血;或热甚发斑,或身热下利,或湿热黄疸;或外科痈疡疔毒。
- 易黄汤:包含山药、芡实、黄柏、车前子、白果,功能固肾止带,清热祛湿,用于肾虚湿热带下,症见带下黏稠量多,色黄如浓茶汁,其气腥秽,舌红,苔黄腻。
(二)临床应用
在临床上,黄柏常用于治疗肠道感染、泌尿系统感染、皮肤炎症等疾病,对于细菌性痢疾,黄柏可通过其抗菌作用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;对于湿疹患者,黄柏制剂外用可减轻皮肤瘙痒、红斑等症状。
(三)日常保健应用
可将黄柏制成茶饮,但因其性味苦寒,不宜长期大量饮用,一般取3 - 5克黄柏,用开水冲泡,可在有湿热症状时适量饮用,起到一定的清热作用。
中药材黄柏FAQ常见问题大全
(一)问:中药材黄柏与其他清热燥湿药有何不同?
答:与黄连相比,黄连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之力更强,尤善清心火;而黄柏则长于清下焦湿热,退虚热,与黄芩相比,黄芩偏于清上焦肺热,且有止血、安胎等功效,黄柏主要专注于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及退虚热方面。
(二)问:服用中药材黄柏有哪些禁忌?
答:黄柏性味苦寒,脾胃虚寒者忌用,因为苦寒之品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减弱,出现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孕妇慎用,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其对胎儿有直接危害,但因其苦寒之性,可能影响孕妇的身体状态,进而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。
(三)问:如何鉴别中药材黄柏的真伪?
答:从外观上看,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,长宽不一,厚3 - 7毫米,外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,平坦或具纵沟纹,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;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,具细密的纵棱纹,体轻,质硬,断面纤维性,呈裂片状分层,深黄色,关黄柏厚2 - 4毫米,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,较平坦,有不规则的纵裂纹,皮孔痕小而少见,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;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,体轻,质较硬,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,可通过水试鉴别,真品黄柏放入水中,水被染成黄色;伪品则可能不会有此现象或染色情况不同,还可通过品尝,真品黄柏味极苦,而伪品味道可能有所差异。
中药材黄柏在中医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了解其特性、功效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,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,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使用时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