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今年我家的黄芩还没出土就被药企预订了,每斤价格比去年涨了两成!"在山西晋南的药材种植基地,老张一边锄草一边和记者算账,这位种了半辈子庄稼的药农没想到,靠着政府扶持的中药材产业,自家五亩旱地摇身变成了"聚宝盆"。
表里山河藏"药"富 山西这片表里山河,自古就是道地药材的"天然药库",太行山连翘、恒山黄芪、汾河滩地的瓜蒌......独特的地形气候孕育出170多种道地药材,但过去受限于零星种植、技术粗放,"守着金碗要饭"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政策春风拂药田 2021年《山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》的出台,彻底激活了三晋大地的药材基因,省里拿出真金白银:新建5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基地,每亩补助300元;获得GAP认证的基地,一次性奖励10万元,更让药农吃下定心丸的是,县乡两级技术员驻点指导,从选种到管护全程"保姆式"服务。
在运城绛县,农业局独创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火了,九州通药业免费提供柴胡种苗,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,药农只需负责田间管理。"以前种玉米挣不够化肥钱,现在同样地块收入翻三倍!"村民李大姐算着账:每亩柴胡年收益超8000元,比外出打工划算得多。
科技赋能提"药"效 政策推动下,山西中药材种植正经历"千年未有之变",省农科院在大同建立黄芪种植研究院,通过土壤改良技术让次生地变优生区;在忻州建设的智能育苗工厂,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温度湿度精准控制,种苗成活率提升40%。
最让药农惊喜的是"溯源二维码",在长治振东药业的党参种植基地,每株药材都有"电子身份证",扫码就能查看施肥记录、检测报告,这种"透明种植"让道地药材卖出了好价钱,今年该基地党参收购价达到每公斤120元,创十年新高。
产业链条结"药"网 政策红利不止于种植端,省政府斥资10亿元打造中药材交易中心,在榆社、万荣等地建起现代化仓储物流基地,更引入国药集团等龙头企业,构建"种植-加工-销售"全链条,如今在太原,黄芪切片、连翘茶包等深加工产品已形成产业集群,年产值突破50亿元。
致富路上"药"先行 站在太行山巅俯瞰,层层药田如绿色波浪绵延起伏,据统计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300万亩,带动20多万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,正如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所说:"我们不仅要种出好药材,更要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!"
对于普通药农来说,抓住政策机遇需要三点:密切关注县乡发布的补贴目录,主动参加技术培训,大胆尝试订单种植,那个曾经为销路发愁的老张,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"药材土专家",他常说:"跟着政策走,荒坡变金丘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