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阿婆,鸡胗粉还有伐?"清晨六点的宝山夜市巷子里,我踮着脚朝油腻腻的塑料布帘后喊,帘子掀开条缝,露出半张皱纹里嵌着油光的脸:"小年轻也吃这个?"这话听着耳熟,二十年前我妈带我来买时,老板娘也是这么问的。
【弄堂深处的药香记忆】 要说上海宝山的鸡胗粉,得从吴淞江边的老药铺说起,上世纪九十年代,我外婆总揣着蓝边碗来抓药,她胃寒的老毛病,就靠每周三副鸡胗粉吊着,那时候中药铺的铜秤砣还带着包浆,掌柜的用毛笔在黄草纸上写药方,鸡内金要现炒,白术得切片,甘草要选内蒙古的。
"鸡胗粉不是简单的磨粉。"老药师眯着眼筛药材,"鸡内金要文火焙到焦黄,茯苓得蒸透晒干,十三味药缺一不可。"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台老式碾槽,青石槽里转着褐紫色的药团,太阳底下晾着的药粉会泛起细密的金箔光。
【千年古方的新生机】 去年带同事去顾村公园看樱花,顺道拐进友谊支路的老弄堂,当年飘药香的白墙黑瓦还在,只是玻璃橱窗里多了二维码,第三代传人小周师傅正对着手机直播:"家人们看好了,这是刚炒好的鸡内金......"
现在的鸡胗粉讲究科学配比,但老规矩没变,凌晨四点屠宰场直送的新鲜鸡胗,褪去角质层后要经过九蒸九晒,我在操作间见过真空冷冻干燥机,但装药的陶罐还是三十年前那套。"机器省电不省心",周师傅摸着罐身上的裂痕笑:"老祖宗的法子,有时候比仪器准。"
【都市人的养生新宠】 本以为这种老派药膳只在弄堂流行,直到在陆家嘴写字楼看见同事的保温杯,95后的Linda每天早晚冲两勺,说比咖啡因安全,现在宝山中药行的快递单堆得比药柜高,发往北京国贸的包裹里还塞着冰袋。
年轻人发明了花式吃法:有人掺在酸奶里,有人揉进面团做养生面包,我最服那个程序员小哥,把鸡胗粉灌进胶囊,号称"护胃装甲师",不过老顾客还是守着传统——滚水冲泡,加勺蜂蜜,看着深褐色的药汤在青瓷碗里打着旋儿。
【藏在数据里的真功夫】 别看现在网红店遍地开花,真正敢标"宝山中药"的只此一家,食药监局官网能查到他们的生产许可证,每批原料都有溯源码,上次陪老妈去买,发现柜台多了台检测仪,LED屏上闪着重金属含量数据。
"现在的年轻人精得很。"周师傅边称药边说,"前阵有个姑娘拿着手机查论文,问鸡内金多糖提取率多少。"他家现在提供定制服务,加班族要浓点儿的,宝妈要低糖版的,连留学生都要英文说明书。
【老手艺的新活法】 最近夜市摊位挂上了非遗传承人的铜牌,但五块钱一大包的价格十年没涨,有次撞见周师傅在教徒弟认药材:"白术要选茅山的,闻着带豆香。"学徒小王手机里存着两百多种中药标本图,可周师傅还是坚持让他们先嗅三年气味。
最逗的是看见外卖小哥等在门口,保温箱里装着二十份塑封好的鸡胗粉。"张江那边的订单,备注要分开包装。"老板娘熟练地贴标签,打印机吐单的声音混着药碾的吱呀声,竟也不觉得突兀。
暮色里的中药行亮起暖黄的灯,空气里浮动着熟悉的苦香,那个问我"小年轻也吃这个"的老板娘,如今会笑着多塞半勺药粉:"你们熬夜伤胃,这个比奶茶强多啦!"百年老方撞上现代生活,倒让我想起外婆常说的:老底子的东西,经得起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