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存的那批白前草现在出手能赚多少?"在亳州中药材市场,这样的对话在2017年夏秋之际此起彼伏,当多数人还在盯着三七、人参这些明星品种时,猪牙皂、急性子、地龙等冷背中药材突然成了市场宠儿,价格曲线如同过山车般刺激着每个药商的神经。
冷背品种的"逆袭"密码 所谓冷背中药材,指的是那些年需求量小、关注度低的品种,2017年春天,安徽亳州刮起的"寻宝风"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,常年堆在仓库积灰的夏天无,从每公斤8元飙升到35元;总被药农嫌弃的九香虫,短短三个月价格翻两倍,这些"丑小鸭"集体变身"白天鹅",背后藏着三把钥匙。
头把钥匙是环保风暴,河北安国某中药饮片厂老板至今记得,2017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当天,周边23家小作坊连夜关停,动物类药材首当其冲,全蝎收购价从380元/公斤暴涨至680元,水蛭更是突破千元大关,第二把钥匙是资本暗流,上海某私募2017年悄悄吃进50吨䗪虫,当年冬天这批"臭虫"身价暴涨三倍,第三把钥匙藏在政策里,新版《药典》对重金属含量的严苛要求,让云南野生重楼从380元/公斤直接干到900元。
游资围猎下的疯狂游戏 "那年最疯狂的不是囤货,而是抢青。"四川江油的附子种植户老李回忆道,2017年5月,他田里半熟的附子就被浙江客商以18元/公斤包圆,比正常采收期提前半个月,这种"生米煮成熟饭"的玩法,在太子参、川芎等冷背品种上轮番上演,更绝的是广东药商玩的"期货局",他们提前两年与广西穿心莲种植户签保底收购协议,等到2017年产量锐减时,坐地起价收割韭菜。
套现狂欢后的一地鸡毛 当2018年春节的鞭炮声响起,这场财富盛宴已现颓势,安徽霍山的断血流从85元高位跌落至32元,山东的徐长卿三个月暴跌60%,最惨的是东北的马勃贩子,217年底囤的20吨货,到次年开春砸在手里变成"真菌标本",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,最终埋单的是那些跟风的小散户,河南禹州的王老板至今心有余悸:"当时听信'专家'说的北豆根要破千元,结果380元接盘后直接腰斩。"
冷背品种里的"黄金坑" 虽然2017年的疯狂已成往事,但冷背品种里仍藏着金矿,比如江西枳壳,2017年炒到45元后回落至28元,但近年因柑橘黄龙病减产,价格又悄悄摸回55元,再如新疆伊贝母,当年跟风种植的后遗症在2020年显现,亩产从300公斤骤降到80公斤,价格应声翻倍,这些"过气网红"的二次爆发,往往带着更凶残的报复性反弹。
如今回看2017年的那场资本狂欢,就像在中药材市场扔了颗深水炸弹,它炸醒了沉睡多年的冷背品种,也炸出了行业里那些见不得光的潜规则,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记住三点或许能保命:别追已经发疯的品种,别信"专家"画的大饼,别碰来历不明的野货,毕竟在这个行当,今天还是"冷背"的丑小鸭,明天就可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