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城收购中药背后藏着什么商机?这波操作你得看透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朋友圈里都在传海城大规模收购中药的事儿,好多老中医的门店前突然多了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,中药材市场的摊主们也开始神秘兮兮地谈论"大单子",作为在药材行业摸爬滚打十年的从业者,今天我必须给大伙儿扒一扒这波操作背后的门道。

先说说上个月亲眼见到的怪事,海城东郊的"百草堂"药铺王老板,原本只做街坊邻里的抓药生意,突然把二楼仓库腾出来囤了二十麻袋黄芪,后来才听说是来了个穿西装的年轻人,当场扫码付款把三年陈的存货全包圆了,这种反常现象可不是个例,整个海城中药材市场最近像被注入了强心剂。

为啥突然这么多人抢着收中药?明面上的原因有三个:第一是卫健委刚发布的《新冠病毒感染防治方案》里中药配方占比提升,板蓝根、金银花这些防疫药材需求量暴增;第二是新版《中医药法》实施后,中药饮片纳入医保目录,医院采购量直接翻倍;第三嘛,就是最近中药材期货市场突然火了,连带着实体库存成了抢手货。

但咱们得往深了琢磨,去年开始,海城悄悄冒出二十多家"中药资源公司",这些企业既不开药店也不做加工,就专心在产地收购,懂行的人都知道,这是在布局产业链上游,就像当年亳州药商囤积三七那样,现在的资本盯上了海城道地药材这块金字招牌。

举个例子,海城南山的野山参今年价格涨了三倍不止,往年参农都是背着竹篓去集市摆摊,现在还没等起刨,就被戴着手套的收购员在地头直接装箱,更绝的是,这些收药的还带着检测仪,当场测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,达标的当场溢价30%收购,这种精细化操作把传统药农都看傻了。

不过这波收购潮也暴露出不少问题,上周去安泰药市转悠,发现好多摊位的药材打着"有机种植"旗号,价格比普通货贵两倍,仔细打听才知道,所谓有机认证不过是花五千块买的假证书,更离谱的是,有商家把陈年旧货翻新当新货卖,用硫磺熏蒸的当归散发着刺鼻味道,这种乱象要是不整治,迟早要砸海城中药的招牌。

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现在去药店抓药可得擦亮眼睛,那些包装精美的"养生茶包",很多都是用边角料拼凑的,真正懂行的都会去相熟的老药铺,或者直接参加周末的药市早集,老张家三代做贝母生意,他教了个诀窍:看浙贝母的断口,泛着青白色的才是当年新货,发黄的肯定是陈货。

站在行业角度,这波收购潮其实是把双刃剑,好处是倒逼药农规范种植,现在海城周边的合作社都开始搞溯源系统,手机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药材生长全过程,但坏处也很明显,资本疯狂涌入导致价格虚高,像麦冬这种家常药材,批发价从每公斤20元飙到80元,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。

最近听说政府要出手了,准备在西山建中药材检测中心,以后所有外销药材必须持"身份证"上市,这对海城中药产业倒是好事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"道地"招牌不能砸在钱眼里,对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,现在最要紧的是守住底线——该晒干的绝不烘干,该炮制的工序一步都不能少。

最后给想入行的朋友提个醒:别光看收购热闹就盲目跟风,中药材讲究"春采茵陈夏采蒿,秋收菊花冬挖参",外行砸钱囤货不如用心学本事,要是真打算投资,不如在海城周边包片山地种林下参,这才是稳扎稳打的长久生意,中药这行水深,但守得住良心就一定能淌出条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