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很多朋友一不小心就"中招"了——明明吃得太多肚子胀,结果吹个风又头疼鼻塞,这种"伤食+外感"的叠加状态让人难受得很,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家祖传的中药方子,专门对付这种"吃撑了又着凉"的尴尬情况,别看它只有几味常见的药材,但消食、祛寒、止咳三管齐下,关键还不会像西药那样刺激肠胃!
伤食外感到底是啥?
很多朋友分不清"伤食"和"外感"的区别。"伤食"就是吃多了不消化,表现为肚子胀、打嗝反酸、嘴里有腐臭味;"外感"则是受凉引起的怕冷、流清鼻涕、头痛脖子紧,最要命的是这两种情况经常组团出现:比如中秋聚餐吃多了大闸蟹,出门又被冷风吹了个透,这时候就会又拉肚子又咳嗽,浑身酸疼像灌了铅。
我邻居王大姐上次就是这样,中秋节晚上吃了半只酱肘子,半夜开窗睡觉着凉了,第二天捂着肚子直哼哼,还不停抽鼻子,她老公急得要送医院,我赶紧把存的老方子翻出来,抓了三副药煲上,没想到两天就好了。
这个千年古方有啥玄机?
这个方子其实是在保和丸的基础上改良的,保和丸出自明代医书《丹溪心法》,本来就是消食导滞的经典方,我们老家的中医爷爷加了两味药,专门对付"寒包火"的情况,现在把配方分享给大家:
- 焦山楂20克:炒过的山楂就像肠胃清洁工,特别擅长分解油腻肉食,还能行气散瘀
- 炒神曲15克:这可是发酵过的小麦,能解酒肉积滞,对糯米类食物尤其有效
- 陈皮10克:新鲜的橘皮晒干就行,理气化痰,专治胸闷恶心
- 莱菔子15克:萝卜籽泡过再炒,既能消食又能降气,肚子胀得像皮球时最管用
- 防风10克:这个很关键!就像雨伞一样把外邪挡在外面,止头痛效果一流
- 紫苏叶10克:新鲜叶子晒干,发汗解表还暖胃,喝下去从喉咙到胃都暖暖的
- 生姜3片:不用洗得太干净,带点泥巴更接地气,驱寒止呕全靠它
怎么熬药最有效?
抓完药别急着扔锅里!先把山楂、神曲、陈皮、莱菔子四味放在炒锅里小火烘一下(注意别炒糊了),这样可以激发药性,砂锅加两碗水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,最后5分钟再放姜片和苏叶,煮好后药汤大概剩一碗半,趁热喝下去,再躺被窝里发发汗。
我表妹去年春节吃撑了还偷溜出去放鞭炮,回来又吐又冷,喝了这个汤后放了好几个响屁,盖着厚被子睡了一觉,第二天就能吃白粥了,不过要记住,喝完药千万别马上吃生冷水果,不然就像往热水瓶里灌冰水,神仙也救不了!
哪些人千万不能用?
虽然这个方子很温和,但以下几种情况要特别注意:
- 孕妇:山楂有活血作用,前三个月绝对禁用
- 胃酸过多者:空腹喝可能会更烧心,建议饭后半小时服用
- 体质虚寒者:平时就怕冷的人,可以把莱菔子减量,加点红枣补气血
- 儿童:10岁以下孩子剂量减半,去掉莱菔子(小孩肠道娇嫩)
上个月隔壁张婶给发烧的孙子喂了这个方子,结果孩子拉得更厉害了,其实小孩外感多数是积食引起的,应该先消食再发汗,而且小孩子阳气足,稍微泡泡脚出点汗就好,根本不用喝这么猛的药。
配合食疗恢复更快
药喝完只是第一步,后续调理更重要,推荐大家喝三天小米油:
- 取有机小米慢慢熬出米油
- 加一点点盐和红糖调味
- 每天喝三次,每次小半碗
这个偏方看着普通,实则大有学问,小米补脾胃之气,红糖活血化瘀,咸味引药归经,特别适合病后初愈的人,记得要用温水泡发海参当配料吗?错!这时候绝对不能吃海鲜,连鸡蛋都要等完全好了再吃。
预防才是硬道理
与其生病了再喝苦药汤,不如提前做好这三件事:
- 吃饭七分饱:特别是吃饺子、火锅这类难消化的食物时,宁可剩下也别硬塞
- 出门带件背心:春秋季节早晚温差大,护好咽喉和肚脐眼
- 饭后百步走:别坐着看电视,围着小区慢走半小时,能帮助运化食物
最后提醒大家,这个方子适合偶尔应急用,如果反复出现伤食外感,可能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,建议找专业中医调理体质,毕竟再好的药方,也比不上天生的铁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