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吃完饭肚子胀得难受,去医院一查竟是慢性萎缩胃炎,医生说这病拖久了可能癌变,吓得我整宿睡不着,好在邻居王婶介绍了位退休的老中医,人家把脉后笑着说:"年轻人压力大加上乱吃东西,胃黏膜受损就像城墙裂了缝,得用中药慢慢修补。"
跟着老中医调理这半年,我发现中药治胃病真是有门道,他说萎缩胃炎在中医里叫"痞满",主要分三种类型:肝气犯胃型就像紧绷的琴弦,稍微一碰就疼;脾胃虚弱型好比湿毛巾,消化功能总是蔫蔫的;湿热瘀阻型则是垃圾桶里发霉的水果,又闷又臭,不同类型的中药方子完全不同,可不能瞎喝。
刚开始给我开的方子里有黄芪、党参这些补气的药材,老中医边写边念叨:"你舌苔白得像霜,脉象细得跟线似的,这就是典型气虚,胃就像锅炉缺燃料,加点黄芪就是给炉膛添柴。"配上砂仁、木香这些理气药,喝了两周打嗝放屁明显增多,这是积压的浊气在往外排。
最神奇的是老中医自创的"养胃三宝茶",用炒麦芽、山楂各20克,再加5朵杭白菊,每天用保温杯泡着喝,他说麦芽像扫帚清扫积食,山楂是分解油腻的高手,菊花负责灭火降温,我坚持喝了两个月,之前吃粽子就泛酸的毛病居然好了,现在偶尔偷吃麻辣火锅胃也不闹腾了。
有次忘关冰箱导致药罐结冰,老中医知道后急得直跺脚:"煎药讲究'水火共制',凉水煎药才能激发药材活性,你这冻过的药效至少要打对折!"后来他教我个土办法:每次煎药前先把药材泡半小时,就像泡茶醒茶似的,这样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。
饮食上老中医管得可严了,早餐必须吃他配的"四神糊"——山药、莲子、茯苓、芡实打成粉,用米汤调成糊,刚开始觉得像在喝墙灰,后来加了些蜂蜜居然喝上瘾了,中午饭前必吃三五颗醋泡姜,说是能帮助胃酸分泌,最绝的是让我把馒头烤焦了吃,说炭化的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。
三个月复查胃镜时,医生看着报告单惊讶地挑眉:"萎缩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?"现在半年过去了,我总结出三个关键:一是喝药要定时,就像闹钟设到早晨7点;二是忌口要狠心,连最爱的冰可乐都戒了;三是保持好心情,学着老年人饭后散步半小时。
不过老中医也提醒别盲目信偏方,他见过有人喝自酿葡萄酒治胃病,结果酒精刺激反而加重病情,还有人长期吃三七粉活血,却不知道会损伤胃黏膜。"中药讲究君臣佐使,乱搭配就像让士兵穿拖鞋上战场。"他现在收了个徒弟专门做药材鉴定,就怕病人买到硫磺熏过的劣质中药。
最近天气转凉,我又去找老中医开膏方调理,看着他颤巍巍地称药材,突然想起他说的那句话:"胃病三分治七分养,把自己当古董瓷器伺候,才能用得久。"现在我的厨房常年备着陈皮、丁香,办公室抽屉里藏着红枣枸杞,整个人都快成移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