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毛茸茸的野草真是药材?"三十年前跟着老药师上山采药时,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攀附在竹林间的植物,老师傅捻起几株放在掌心揉搓,金灿灿的花粉像细沙般从指缝滑落:"这就是竹园荽,学名海金沙,可是治疗结石的宝贝啊!"
藏在竹林里的"黄金草"
在江浙一带的竹林深处,有经验的采药人都知道寻找一种会"吐金粉"的藤本植物,这种缠绕在竹枝上的草质藤蔓,叶片翠绿如鸟舌,孢子囊群在秋日阳光下泛着鎏金光泽,正是大名鼎鼎的海金沙,它还有迷离网、铁线藤花等十几个接地气的别名,每个名字都带着山野智慧——迷离网形容孢子囊成熟后随风飘散的形态,铁线藤花则暗指它坚硬如铁丝的茎蔓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海金沙"生研为末,薄荷汤汲服"可治湿热淋证,去年邻居王叔肾结石发作疼得打滚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这味药,抓药时我特意观察,晒干的海金沙孢子呈深褐色粉末状,遇水会泛起细小泡沫,像是把晨露装进了药罐。
千年传承的排石奇兵
在没有超声波碎石技术的年代,海金沙救过无数人的命,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里的"海金沙散",专治砂淋涩痛,记得爷爷年轻时在矿山干活,工友得了尿路结石,老矿工就教他采新鲜海金沙煮水,配上金钱草、鸡内金,连喝七天居然排出了米粒大的结石。
现代研究发现,这把"黄金草"含有脂肪油、氨基酸等成分,能溶解尿酸结石,不过老药师总叮嘱:"海金沙性寒,必须包煎布包,不然绒毛刺激喉咙。"去年给表弟媳调理胆囊结石,我特意用纱布缝了八个小袋装药,蒸煮时满屋都是淡淡的青草香。
城里人不知道的野草妙用
现在菜市场能买到种植的海金沙嫩苗,焯水凉拌能清热利尿,但真正懂行的都会在中秋前后去郊外,收集成熟孢子,辨别窍门很简单:真海金沙孢子棕黄色,放在黑纸上会显现星芒状结晶,假的则发白成团。
上个月带摄影团队进山拍药材纪录片,意外发现个有趣现象——海金沙特别喜欢依附古树生长,在丽水某古村落,一株五百年樟树上缠满藤蔓,孢子囊在阳光下宛如撒了金粉的翡翠帘幕,当地老人说这叫"龙须缠柱",采集时要小心保护树皮。
这些禁忌要注意
别看海金沙是良药,用错也出事,十年前有患者听信偏方,直接拿鲜藤煮水喝,结果腹泻脱水送急诊,其实入药必须用干燥孢子,而且虚寒体质、孕妇都要忌口,最保险的方法还是找中医师开方,通常搭配滑石、木通组成"三金排石汤"。
保存也有讲究,老药房都用陶罐装海金沙,放在阴凉处,去年梅雨季忘记密封,结果孢子吸潮结块,只能心疼地倒掉,现在我都学聪明了,会在罐里放包石灰粉防潮,就像存茶叶似的精心伺候。
夕阳下的晒药场,金黄色的海金沙在竹匾里铺成圆形,随着微风泛起涟漪,这画面让我想起《千金方》里的那句话:"虽贱如草芥,却贵比黄金",下次遇见这种会"流金"的野草,可别再当杂草除掉了——毕竟它可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天然"化石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