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白芷片怎么有股芹菜味?"我捏着从药店抓回的草药,凑近鼻子使劲嗅,母亲正弯腰往砂锅里添水,闻言直起腰笑骂:"死丫头,这是祛风湿的宝贝,你当是凉拌菜呢?"
那年深秋,我被沿海潮湿的天气折磨得膝盖发僵,每天早上起床,关节像灌了混凝土般沉重,蹲下捡个文件都能听见骨头"咔嗒"作响,母亲从老家寄来包裹时,我正揉着膝盖往膝盖上贴膏药,拆开层层报纸,露出包着牛皮纸的中药材,最上面压着张泛黄的处方笺——"风本15克,威灵仙10克,煎汤熏洗"。
起初我以为"风本"是笔误,毕竟中药房里可没这味药,直到某天下班撞见隔壁王大爷在楼道晾中药,他竹筛里的灰白根茎让我眼前一亮。"这是防风,咱们叫风本,祛风湿一绝!"老人捻着胡须,跟我讲起他年轻时在码头扛货,全靠这味药顶着湿气干活。
真正让我改观的是去年梅雨季,那段时间我总感觉后脖颈发凉,像有个小电风扇对着吹,试了各种拔罐艾灸都不见效,突然想起母亲寄来的药材,抓了三勺风本煮水,蒸汽腾起来时带着股特殊的香气,像是晒干的艾草混着薄荷,我趴在澡盆边熏蒸,不过十分钟,后背就像敷了层温热的棉被。
现在我家厨房窗台上常年备着玻璃罐装的风本,这玩意儿其实是伞形科植物的根,切开后断面有菊花纹,炖鸡汤时放几片,汤头立马变得清亮鲜美,上周同事小陈来家里吃饭,喝完汤突然拍桌子:"你这汤里加了什么?我喝了三天,手腕腱鞘炎都没发作!"
别看风本不起眼,懂行人都知道它是"药引子",我们小区开养生馆的陈姐教我,风寒感冒初起时,用风本煮水泡脚最能截断病势,她那个在冷链物流工作的老公,每次淋雨回来就泡风本艾叶水,五年来没请过病假,不过陈姐也提醒,这药性偏温,体质燥热的人要配点金银花才稳妥。
最妙的是这药材不娇贵,有次我去中药材市场,看见老板直接把成捆的风本扔在水泥地上。"这东西越晒越香!"老板随手掰断根茎,断面立刻渗出淡黄色油脂,我买了一大包回家挂在阳台,没想到三个月后不仅没发霉,反而晒出了类似陈皮的醇香。
前阵子陪老妈视频,她正在院子里收拾晾晒的药材,镜头扫过竹匾里的风本,老妈突然说:"给你留了两斤好的,坐月子的时候炖米酒..."我吓得差点摔了手机,不过想起她当年用这味药治好了我的老寒腿,又默默把拒绝的话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