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炖羊肉汤时,我妈往锅里扔了两颗灰褐色的八角,看着它在汤里沉沉浮浮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喝过的苦药汤——那些藏在厨房角落里的瓶瓶罐罐,原来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密码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潜伏"在灶台边的中药高手,它们既能去腥增香,又能治病救人。
草果:厨房里的祛湿能手 这枚长得像哑铃的果子,在云南被称作"草果王",别看它个头不大,却是五香粉里的顶梁柱,记得去年梅雨季节,我整天感觉浑身发沉,奶奶往鸡汤里加了两粒拍碎的草果,喝完第二天困乏感就减轻了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辛温的小东西专克寒湿,就像自带除湿机的天然空调。
砂仁:孕妇也能用的理气专家 第一次见到砂仁是在广式甜品里,黑褐色的种子嵌在糖水蛋的蛋白上,老中医说它最擅长化解脾胃的闷胀感,特别是怀孕初期孕吐严重的准妈妈,含两颗砂仁能缓解晨吐,不过要记住,这味药得捣碎后下锅,整颗煮容易发苦。
草豆蔻:被误会的"小草果" 有次在药材店把草豆蔻认成草果,老板笑着纠正:"这是急性子的老弟",确实,草豆蔻的药性更猛些,适合急救积食引起的胃痛,上次同事聚餐吃撑了,我给他泡了杯草豆蔻茶,没想到半小时后就见效了。
肉豆蔻:煨肉时的隐藏技能 西餐常用的肉豆蔻其实是味中药,但它有个特殊用法——必须用面粉裹着煨透,上个月试做卤牛肉时,我把生肉豆蔻直接丢进锅里,结果苦涩味盖过了香气,后来改用煨制过的,果然香味层次丰富了许多。
高良姜:辣椒的温和表亲 海南鸡饭里那抹独特的清香,多半来自切片的高良姜,这味药材特别有意思,既能暖胃驱寒,又不会上火,有次感冒初期喉咙发痒,含了片高良姜,居然压住了想咳嗽的冲动。
白豆蔻:花茶里的清新担当 年轻人喜欢的"网红奶茶"常用白豆蔻调味,其实它原是治胸闷的良药,记得去年备考压力大,总感觉胸口堵着石头,外婆每天用开水泡三颗白豆蔻给我喝,一周后呼吸都畅快了。
荜茇:火锅底料的神秘来客 川渝火锅的醇厚回味,多半藏着荜茇的功劳,这黑胡椒般的种子最能温暖肠胃,去年冬天我连续加班胃疼,老中医开的药方里就有荜茇,不过要提醒的是,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。
益智仁:盐焗美食的点睛之笔 潮汕人做盐焗鸡必放益智仁,这可不是单纯为了香味,古书记载它能"补肾固精",特别适合夜尿多的中年人,我爸现在每天用益智仁泡酒,喝了两个月说腰酸好多了。
红豆蔻:傣味烧烤的灵魂伴侣 在云南吃过烤罗非鱼,鱼肉下面垫着新鲜红豆蔻叶,这种带着柠檬清香的药材,其实是治疗口臭的偏方,有段时间早上起来口苦,嚼了几天红豆蔻,口气真的清新了不少。
山柰:卤味飘香的秘密武器 广东卤水里那股独特的甘香,多半来自山柰,这白色根茎还是治疗牙痛的外用药,记得小时候蛀牙疼,奶奶会把山柰磨成泥敷在腮帮子上,凉丝丝的镇痛效果特别好。
这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中药,每味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,下次做饭时不妨多留意,那些让你胃口大开的香料,或许正悄悄帮你调理着身体,不过要记住,食疗虽好也不能贪多,就像老话说的"是药三分毒",适量才能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