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老百姓家里总少不了备点中药材,感冒煮点姜枣茶,上火泡杯金银花,这些祖辈传下来的养生智慧可都是宝贝,今天我就带大家盘点那些厨房里、药箱中常出现的中药材,从祛湿气到补气血,全是干货,建议先收藏再细看!
【第一类:厨房里的中药】
-
生姜——厨房里的"急救药" 老话说"早上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",这东西家家灶头都有,着凉了煮碗姜糖水,晕车时含片鲜姜,炖肉去腥更是一把好手,不过晚上可别贪嘴吃太多,老祖宗说"晚上吃姜,赛过砒霜"呢。
-
红枣——姑娘们的"天然维生素丸" 别看它不起眼,补血养颜就属它,办公室泡水最爱搭枸杞,熬粥炖汤放几颗,气色立马不一样,挑枣记得选表皮光滑的,捏起来硬实的,软塌塌的可不行。
-
花椒——厨房里的"暖气炉" 川菜离不开它,其实祛寒效果一流,受凉肚子疼,抓一把煮水喝,比热水袋还管用,南方朋友冬天泡脚,丢几粒进去,暖和到脚底板。
【第二类:药店常客】
-
金银花——上火人的"灭火器" 脸上冒痘、喉咙肿痛,抓一把泡开水,清香微苦特败火,但别天天喝,寒性重容易伤胃,跟菊花搭档是经典组合,各抓一小撮就行。
-
西洋参——加班族的"充电宝" 白领们抽屉常备的宝贝,含片提神抗疲劳,切片炖鸡汤最滋补,不过感冒咳嗽时千万别碰,越吃火气越旺。
-
陈皮——肠胃的"保护伞" 橘子皮晒干就是它,炖肉去腥还能治消化不良,广东人爱拿它煮白茶,饭后来一杯,胀气全消,记得选年份久的,表面起白霜的最好。
【第三类:膏方必备】
-
阿胶——女人的"液态黄金" 打粉冲牛奶,黄酒化开做固元膏,冬天进补头等功臣,但体质偏热的人要少吃,容易鼻子出血,正宗的驴皮胶透光看有琥珀纹,假的浑浊得很。
-
鹿茸——男人的"加油站" 泡酒最常见,薄片含服也能行,不过这玩意儿大热,年轻人慎用,容易流鼻血,买的时候看断面,蜂窝状毛孔越多品质越好。
-
茯苓——湿气重的"克星" 长块状像山药,煮粥煲汤都能祛湿,头发一天就油、小肚子胖嘟嘟的,多半是湿气重,早晚喝碗茯苓粥特别管用。
【第四类:外用妙药】
-
艾叶——女人的"暖宝宝" 痛经姑娘的救星,捣碎了敷肚脐,或者煮水泡脚,端午挂门前的习俗可不是白来的,驱蚊又辟邪,不过孕妇要远离,有活血风险。
-
薄荷——夏日的"清凉贴" 掐片叶子揉出汁,太阳穴一抹立马清醒,小孩痱子痒,煮水洗澡特舒服,但体虚的人别多喝,越喝越没力气。
-
三七——跌打损伤的"急救包" 打球崴脚、做饭切手,撒点三七粉止血快,有名的云南白药主料就是它,不过孕妇见血可不能用,记住了!
【第五类:四季养生】 春天多吃菊花枸杞明目,夏天煮点荷叶山楂减肥,秋天蒸梨配川贝润肺,冬天当归黄芪炖鸡补身,每种药材都有脾气,好比人参大补但晚上吃上火,决明子清肝但拉肚子别喝。
存药材也有讲究:虫草放花椒防蛀,枸杞密封避光,阿胶冷藏保存,别一股脑往家搬,看清体质再下手,怕冷手脚冰的多吃桂圆肉,口干舌燥的备点麦冬,这才是养生的门道。
最后提醒一句:中药虽好别当饭,小毛病能调,大病还得听医生,咱们日常保健就像存钱,细水长流才是真道理!赶紧转发给老妈看看,保准她夸你是贴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