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的亳州十八里镇中药材交易市场,三轮车的轰鸣声划破薄雾,老张熟练地掀开车上覆盖的棉被,露出码得整整齐齐的芍药苗。"今年这行情,一亩地能比去年多挣两千块!"他边说边掏出手机,屏幕上跳动着全国各大药市的实时报价,像老张这样的药农,在亳州有二十多万户,他们脚下这片黄淮平原,正孕育着中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。
从"药不过境"到万亩药田
亳州人与中药的缘分,刻在古运河畔的青石板上,明清时期"药不过亳州"的俗语,说的就是这里作为南北药材集散地的特殊地位,但真正让种植扎根乡土的,是改革开放后掀起的产业浪潮,1985年,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还不足3万亩,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跃升至65万亩,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。
在十九里镇的芍花地里,无人机正在执行"巡田任务",这些价值百万的"空中哨兵",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和病虫害,种植大户李建国指着连片的花海:"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手机APP就能调控滴灌。"他承包的1200亩芍药田,采用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亩产比普通散户高出三成,这种规模化种植的蜕变,让亳州成为全国唯一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市。
土地里长出的百亿产业链
在魏岗镇的中药材初加工园区,空气中弥漫着烘烤甘草的焦香,王师傅守着自家的烘炕房,凌晨三点还在翻动丹参条。"鲜货不过夜"的祖训,在这里升级成现代化流水线,依托65万亩种植基地,亳州建成了13个初加工集中区,年加工能力突破30万吨。
种植规模的扩张带动了良种革命,在安徽冯桥中药材种质资源库,科研人员正培育抗涝型白术新品种。"传统芍药要5年成材,现在我们选育的早熟品种只需3年。"技术员小陈展示着实验室里的组培苗,目前亳州已建立1.2万亩良种繁育基地,种苗自给率达95%,彻底告别了"外地买苗"时代。
药田里的科技革命
走进谯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园,智慧农业系统正在自动调节大棚温湿度,这里的物联网设备24小时监测着土壤EC值、光照强度等12项指标。"过去看天施肥,现在靠数据种药。"技术总监王晓梅调出种植模型,屏幕上跳动的曲线精准预测着药材生长周期,这种"会思考"的农田,让亳州中药材平均亩产提升20%。
在十八里镇物流园,满载中药材的冷链车整装待发,这些贴着"亳州产"标签的货物,48小时内将出现在全国各大药房,依托种植面积优势,亳州建成了覆盖全国的"123"物流圈:1日内送达长三角,2日内通达京津冀,3日内辐射全中国,2022年,从这里发出的中药材货运量达180万吨,可绕地球赤道45圈。
乡村振兴的"药方"
在十河镇大周村,返乡青年周明辉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个种植户的联系方式,作为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员,他常年泡在田间地头。"现在种药就像订制西装,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。"他指导村民改种紧俏的板蓝根、金银花,每亩收益翻了一番,目前亳州已形成"一乡一品"格局,谯芍、亳菊、邹楼薄荷等地理标志产品矩阵初现。
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也催生了新型经营主体,截至2023年,全市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达1247家,家庭农场超过3000个,在五马镇,90后海归陈琳打造的"中药咖啡"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破百万,她开发的决明子手串、菊花茶糕点等文创产品,让传统种植插上互联网翅膀。
站在涡河大桥上远眺,连绵的药材田宛如大地指纹,这个曾靠"千斤拨"起家的农业城市,如今用6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织就了一张产业金网,当无人机掠过麦冬田时,人们或许不会想到,这些看似普通的农作物,正支撑着全国1/10的中药产量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传奇,正如老药农常说的那样:"咱这土里长出来的,可是金子银子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