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哥,您这黄芪片能不能便宜点?"直播间里弹出一条留言,老张盯着手机屏幕苦笑,十年前他背着竹篓走街串巷时,哪见过这种阵仗?如今五十二岁的他穿着唐装坐在镜头前,身后是堆成小山的中药材,面前摆着三盏补光灯。
从扁担到补光灯:推销员的十年蜕变 老张的竹篓换成了直播支架,但身上的中药味倒是越来越浓了,2015年他第一次听说"电商"时,还以为是骗人的把戏,直到某天看见隔壁铺子的枸杞在网店月销过万,这才咬牙让儿子给开了直播账号。
现在的老张可是个"网红",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开播,镜头前摆着戥子、药碾子,时不时现场演示怎么辨别当归好坏。"家人们看这个三七,敲起来声音闷的是陈货......"他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,把祖传的药材鉴别口诀改成了直播话术,去年光靠卖酸梅汤原料包,就抵得上以前三个月的走街收入。
朋友圈里的"百草堂" 别以为直播就是全部本事,老张的微信通讯录里有两千多个客户,他按体质把人分成寒热温凉四类,上个月给深圳的王总寄石斛时,顺手塞了包菊花茶:"您天天应酬喝酒,这个明目降火的带着喝。"转头就在朋友圈发:"老客户续订石斛,顺带配了养生茶,专业搭配才有效!"
这种精细化运营让他尝到了甜头,上个月有个宝妈在他这买了太子参,他多嘴问了一句孩子症状,当即推荐了搭配的麦冬和甘草,现在人家全家的调理药材都找他买,还拉来了整个小区的业主群。
直播间里的门道 "家人们!今天赔本也要冲销量!"隔壁摊位的小周正扯着嗓子喊,老张却在旁边摇头,他坚持不用这种套路,而是搞起了"中药盲盒"——九块九包邮的四味养生茶,里面随机配三款应季药材,年轻人就爱吃这套,上个月光靠盲盒就涨粉三千。
最绝的是他搞的"老中医在线答疑",每周三晚上请退休的刘大夫坐镇直播间,免费把脉看舌苔,虽然不能开处方,但能给出调理建议,上次有姑娘问痛经,老中医建议用艾叶泡脚,当晚店铺的艾绒就卖了八十单。
藏在快递箱里的秘密 老张现在发货可讲究了,每包药材都附赠手写信,教你怎么煎药、什么时间喝最好,给广东的客户寄茯苓会提醒"湿气重记得煮粥",给北方的寄枸杞就写"泡茶记得放几颗红枣",遇上老年客户,还会多塞两包试用装。
最近他琢磨出了新招数:在包裹里放二维码,扫进去是用药科普短视频,上礼拜拍了个"三分钟学会做四神汤",播放量破了五万,现在复购率比以前高了两成,好多客户都说"买药就像跟老朋友聊天"。
危机与转机并存 不过老张也有愁心事,前阵子发现某宝上有个同行卖假人参,价格比他进价还低,更头疼的是年轻人根本不信这些,有次直播讲党参功效,弹幕全在刷"骗子",他一咬牙请了省中医院的专家做背书,现在直播间挂着红彤彤的"权威认证"招牌。
最让他得意的是收了个徒弟——闺女的同学小林,这姑娘学市场营销的,教他用抖音拍短剧,最近那条"办公室养生指南"段子火了,三十秒演示用保温杯泡黄芪,点赞过了万,现在老张终于明白,传统的看家本领得穿上新衣裳。
夜幕降临时,老张收拾完直播设备,习惯性地闻了闻手上残留的药香,窗外传来其他摊位打包发货的声响,混着快递车的轰鸣,他知道,这个时代不会亏待愿意改变的人,就像当年他从竹篓倒进塑料袋,现在又要从塑料袋装进快递盒,唯一不变的,是那股子把好药材送到千万家的较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