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"抓中药时看到黄澄澄的粉末",有人以为是染色剂,有人觉得是杂质,其实啊,中药里的黄粉可是正儿八经的药材!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那些藏在药包里的"黄金粉末",搞清楚它们到底是啥、咋用、有啥讲究。
药铺里最常见的三种黄粉
蒲黄:止血不留瘀的"黄金粉末"
上次陪邻居王婶去抓治崩漏的药,老中医抓了一把淡黄色的细粉,我还以为冲剂没搅匀,结果人家说是"蒲黄",这玩意可不简单,它其实是香蒲花粉,《本草纲目》里都说它能"凉血活血,止心腹诸痛"。
现在药店多是炮制过的熟蒲黄,生蒲黄更偏向活血化瘀,像女人月经不调、外伤出血,很多方子里都会见到它,不过这粉特别细腻,煎药时得用纱布包着,不然喝一口满嘴渣。
雄黄:能驱蛇虫的"霸道黄"
去年端午去中药市场,看见摊主往白酒里加橙黄色粉末,一问才知道是雄黄,这玩意儿可猛了,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它能"杀百虫毒",不过现在大多外用,像癣症、蚊虫叮咬会用到,绝对不能内服!
记得小时候奶奶总在墙角撒雄黄粉防蛇,现在想想真是危险操作,药铺师傅说现在都用替代品了,毕竟这含砷的东西,用多了容易中毒。
姜黄:厨房药柜两头忙的"双面黄"
我家炖牛肉必放的"黄姜",其实就是姜黄,这既是香料又是药材,印度咖喱那颜色就靠它,药理上它能破血行气,跌打损伤的膏药里常有它,不过孕妇可得躲远点,活血太过容易动胎气。
有次看中医抓治肩周炎的药,里面就有姜黄,医生说这黄粉配着桑枝煮水熏洗,对付关节疼痛特别灵,看来这厨房常客到了药罐里又是另一番天地。
黄粉家族的"亲戚们"
大黄:泻火通便的"将军粉"
别看大黄切片是黄褐色,磨成粉就是标准的焦黄色,这号称"将军"的药材,泡水喝下火通便,但真不敢多喝,我朋友便秘猛灌大黄茶,结果拉肚子拉到脱水,差点送急诊。
老中医总叮嘱:"大黄治急不治缓",临时抱佛脚还行,长期便秘还得慢慢调理,这黄粉看着温和,劲头可比决明子猛多了。
栀子黄:清热泻火的"染料高手"
有次见中药房在染布料,用的居然是栀子熬的黄汤,原来栀子捣碎后那层黄皮碾成粉,既能给药材染色,又能清三焦之火,像黄连上清片里那层黄衣,十有八九是它的功劳。
不过这黄粉偏寒性,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容易肚子疼,我记得有位顾客买了治口腔溃疡的药,里面就有栀子黄,结果喝出胃痛,后来才知要搭配甘草调和。
用黄粉的三大避坑指南
颜色深浅藏玄机
别以为越黄越好!天然药材颜色差异大,像艾叶打的绒是青黄色,而人工染色的可能亮得反常,有次在旅游区买的"纯黄艾条",烧起来化学味刺鼻,后来才知道掺了工业颜料。
粉末粗细有讲究
煎药用的粗粉(过80目筛)和外敷的细粉(过200目筛)效果差挺多,见过有人把三七粉当面膜,结果颗粒太大蹭一脸红印,现在药店都能现打粉,记得说清楚用途。
储存不当易变质
黄粉特别招潮气,尤其是夏天,有次帮亲戚存人参粉,用塑料瓶装结果全结成块,现在学聪明了,玻璃罐+食品干燥剂,放阴凉处才是正解,要是表面长毛起斑,赶紧扔别心疼!
黄粉妙用小偏方
- 湿疹瘙痒:煅石膏粉+黄柏粉1:1混匀,清水调糊抹患处(早晚各一次)
- 奶结胀痛:蒲公英捣烂加少量芒硝粉,敷乳房硬块处(避开乳头)
- 口臭口苦:3g藿香粉+5粒丁香,开水冲泡代茶饮(适合胃火旺)
- 冻疮未破:当归粉+生姜汁调成膏,睡前厚敷患处(注意保暖)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黄粉虽好,但千万别自己瞎配,就像同是黄色,硫磺能治疥疮,藤黄却有大毒,看病抓药还是要找正规医师,毕竟药材名字相近的太多,稍不留神就可能搞错,下次看见药包里的黄粉,可别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