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胸口闷得慌,夜里睡觉经常被憋醒,去医院查了又说没大问题,可整个人就是提不起精神,隔壁张大爷看我整天蔫头耷脑的,神秘兮兮地掏出个泛黄的小本子:"这是我爷爷当年手抄的护心方子,我吃了二十年,现在爬楼梯都比小伙子利索!"
要说心脏问题,现在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,我认识的好几个二三十岁的朋友,体检报告上都写着"窦性心律不齐""心肌缺血",西医开了一把药,吃着见效是快,可总不能一辈子靠药片活着吧?这时候才想起老祖宗留下的宝贝——中药调理。
上个月陪老妈去抓药,老中医搭脉那会儿眉头紧锁:"小姑娘年纪轻轻,这心脉跳得跟漏勺似的。"当即给开了个方子:丹参15克、三七粉3克、琥珀粉1克,再加10颗红枣枸杞煮水,刚开始喝觉得苦得呛嗓子,没想到连着喝了两周,原本动不动就心慌的毛病居然没了。
其实古人治心脏病比我们想象得更讲究,明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写过"胸痹心痛",说的就是现在的心脏不适,他记载的"救心汤"用到了瓜蒌、薤白这两味药,到现在还是很多中成药的主要成分,不过现代人压力大,老方子也得与时俱进,我采访过几位三甲医院的中医科主任,发现他们现在更爱用红景天代替人参,既补气又不上火。
说到红景天,不得不提西藏边防兵的故事,那些常年驻守高原的战士,每天喝红景天泡的水,心电图异常率比平原部队低40%,我自己试了两个月,以前熬夜后心脏砰砰乱跳的感觉确实少了,配上山楂10克、决明子5克一起煮,酸酸甜甜的像喝果茶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葛根的作用,东北有个猎户家族,祖辈都用葛根炖鹿心血来强壮心脏,现代研究发现,葛根里的大豆苷能扩张冠状动脉,就像给心脏血管做SPA,我照着古籍记载的比例,把葛根30克、丹参15克、甘草6克煮成浓汁,每天早晚各一匙,连续喝了一个月,爬三层楼都不带喘的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偏方都靠谱,去年网上流传的"银杏叶泡茶治心梗",害得好多大妈去捡路边的银杏叶,结果有人喝出腹泻送急诊,中医科王主任直摇头:"银杏叶必须经过炮制,生叶子含有白果酸,会刺激肠胃。"所以大家千万别自行采药,要买正规药房的炮制品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年轻人开始学老一辈用保温杯泡中药,95后程序员小陈就常带着装着红参片的杯子,他说:"加班到凌晨心脏突突跳,含两片比咖啡管用。"不过要注意,红参适合气虚的人,如果是舌苔发黄的热性体质,可能会上火长痘。
要想心脏好,光靠吃药可不够,我跟着太极教练学了套"护心拍打法":每天早上用空心掌拍打左臂内侧(心经位置)和后背的心俞穴,每个部位拍50下,坚持三个月,配合中药调理,体检报告显示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明显改善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古代中医认为"心主神明",情绪波动大最伤心脏,所以那些急着要孩子却总怀不上的夫妻,老中医反而会先开疏肝解郁的药,这就跟我们现在说的"心宽体胖"道理相通,心情好了,心脏负担自然就轻了。
提醒大家,这些方法都是辅助调理,如果经常出现胸闷、刺痛、冒冷汗的症状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,毕竟中药讲的是"治未病",已经亮红灯的心脏,还是得听西医的急救方案,记住张大爷的话:"中药是细水长流的功夫,急症还得看西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