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药柜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,好多中药名字里都带"牛"字,老中医常说"药名有玄机",这些带"牛"的药材到底藏着什么秘密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"牛气冲天"的中药故事。
先说最有名的牛黄,这可不是普通牛肚子里的东西,而是牛的胆结石,古代人杀牛时偶然发现这种金灿灿的石头有奇效,《本草经集注》里就记载它能"疗小儿百病",现在市面上的安宫牛黄丸,一颗就要上百块,主要靠的就是这味药材,不过天然牛黄产量太低,现在多用人工培育的,老辈人总念叨"天然牛黄才正宗",其实成分差不多。
再说说牛膝,这味药可有意思了,光听名字以为是牛的膝盖骨,其实是苋科植物的根,为啥叫这么个名字?传说古代郎中见牛吃完这种草后腿脚有力,就挖出根来入药,现在药店里卖的牛膝分川牛膝和怀牛膝,四川产的偏活血,河南产的擅补肝肾,熬汤时丢几片,对腰膝酸软特别管用。
牛蒡子估计很多人都见过,超市里卖的"牛蒡茶"就是它,这黑乎乎的小颗粒是菊科植物的种子,搓碎后有股清香味,春天感冒咳嗽,抓一把泡水喝,第二天嗓子就舒服了,不过这货外壳带细毛,煎药时最好包煎,不然喝到嘴里刺刺的。
广东人煲汤爱用的牛大力,听着像大补药,其实是豆科植物的根,这名字据说来自民国时期,有位樵夫常年挖它煮汤喝,力气大得能扛两头牛,从此名声就传开了,现在药材市场里,切片的牛大力卖得可火了,配排骨炖汤,喝完浑身暖洋洋的。
夏天必备的紫苏叶,它的同科兄弟牛至你听说过吗?这味药全名"牛至",又叫"九层塔",新鲜叶子揉碎闻着像薄荷,古人用它治感冒发烧,现在发现它含 thymol 成分,杀菌效果比青霉素早了几千年,不过孕妇要慎用,这药性子有点烈。
最后说个野路子的——牛筋草,田间地头最常见的杂草,没想到全草都能入药,以前看老人割回去煮水泡脚,专治风湿关节痛,这草生命力顽强,砍完一茬又长一茬,倒是应了它"牛筋"的名字。
这些带"牛"的中药,有的是取类比象,有的真和牛有关,它们有个共同特点:多长在向阳山坡,性味偏辛温,擅长通经活络,不过可别自己乱试,就像老话讲的"是药三分毒",用错了反而伤身,下次去中药店,不妨仔细看看这些"牛"字号药材,说不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