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朋友私信问我中药外敷的事儿,发现大家最容易踩坑的就是用量问题,作为研究中医药护肤多年的配方师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话题。
外敷不是吃火锅,多了真会"中毒" 前阵子闺蜜让我看她后背的红疹,说是敷了某网红祛痘膏反而烂脸了,仔细一问才知道,人家把原本该用3天的量全糊上去了,这就像给手机充电,明明2A足够非要开10A,不烧主板才怪!中药外敷讲究"薄透吸收",像常见的黄连粉、大黄粉这类清热药材,每次用啤酒盖半盖的量就够涂巴掌大皮肤了。
影响用量的4个隐形因素
-
部位厚度有讲究 眼周皮肤薄得像保鲜膜,敷眼霜黄豆粒大小就够;而脚后跟这种角质层厚的地方,治裂口的药粉敷硬币厚度都嫌少,去年给我老妈调颈椎痛药膏时,颈部只用了1/3掌心的量,肩膀却用了两个一元硬币叠起来的分量。
-
病症阶段要拿捏 刚崴脚那会儿红肿发热,我会教病人用冰片混合少量薄荷脑薄涂,但三天后淤血期就要加大红花剂量,就像浇花要看季节,外敷量也得跟着病情走。
-
剂型不同差别大 同样是治湿疹,水煎湿敷的药液浓度要控制在1:5(1份药兑5份水),而调制成膏药的话,药粉和凡士林比例得是1:3,有次把泡脚方直接当外敷膏用,结果病人吐槽"怎么越敷越干",这就是剂型搞错了。
老中医不会告诉你的实战技巧
-
姜汁调和法 遇上寒湿腰痛,我会特别叮嘱先用榨汁机取生姜水,这时候药粉用量要比温水调和多1/3,因为姜汁挥发快,需要更多药材挂住汤汁。
-
看颜色判断 调好的外敷药应该像酸奶稠度,太稀挂不住没效果,太稠反而堵毛孔,上次见实习生调的活血化瘀膏稠得像芝麻酱,赶紧让他加点陈醋稀释。
特殊人群用量警戒线 给小朋友敷草药尤其要注意,6岁孩子用量成人的1/4就行,上个月邻居家娃被蚊子咬,奶奶直接给敷了大人量的金银花泥,结果整条腿肿成萝卜,孕妇更是要小心,像麝香这类活血药,哪怕外用也要避开肚腹位置。
急救冷知识 要是不小心敷过量发痒,别慌!立刻用清水冲洗,记住不要用肥皂,有次我妈敷艾草烫出红印,我用凉绿茶水给她湿敷,半小时就缓过来了,但如果出现水泡,千万别自己挑破,得赶紧找大夫处理。
最后唠叨一句:外敷中药不是狗皮膏药,剂量秤不准不如不用,建议大家首次使用先小范围试敏,就像买新护肤品先抹耳后一样,毕竟咱们要的是治病养生,不是给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