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中药材市场调研时,总能看到柜台里摆着些像小龙一样的干制品,一问才知道是海马,这小家伙别看个头不大,来头可不小,既是名贵药材又是工艺品原料,今天带大家扒一扒海马的主产地那些事儿,跟着我的镜头走进南海渔村和异国港口,看看这些"海底人参"到底从哪来。
【南海渔村藏着海马王国】 要说中国最大的海马产区,非广东阳江莫属,这个被称为"中国海马之乡"的海滨小城,光是闸坡镇每年就能产出上百万条海马,去年我专门跑去采访,当地老渔民阿昌带着我凌晨出海,他指着海面说:"现在用灯光诱捕最方便,以前要潜到十米深的珊瑚礁里摸。"说话间网兜里已经跳着十几条银白色的线纹海马,这可是药典里正宗的"大海马"。
海南文昌的铜鼓岭海域也藏着宝贝,这里的冠纹海马体型娇小,却是出口东南亚的抢手货,当地渔民发明了"蟹笼改造法",把捕蟹的笼子加上诱饵,每天能收二十多尾,不过老船长悄悄告诉我,他们现在更怕遇到"海马贩子",有些商贩专挑怀孕的母海马收,"肚子里都是鱼卵,晒干后分量更重"。
【跨洋追寻海马踪迹】 离开中国海岸线往南飞,菲律宾宿务岛的渔民世代靠捕海马为生,在这里见到的全是三斑海马,它们喜欢缠在马尾藻上,当地渔市有个奇特景象:商贩用竹签把海马串成冰糖葫芦状叫卖,不过近年查得严,现在都要现场验明正身,"肚子鼓的不要,尾巴断的降价"。
肯尼亚蒙巴萨港则是非洲海马的主战场,每周都有集装箱装着数千公斤海马发往中东,这里盛产巨大的大腹海马,当地人叫它"魔鬼鱼",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加工方式——直接摊在椰子树叶上晒,晒干的海马身上还带着热带阳光的味道,不过当地渔民抱怨,自从中国限制进口,价格跌了快四成。
【养殖场里的蓝色生意经】 在福建霞浦,我探访了国内首家海马养殖基地,上千个白色塑料桶整齐排列,每个桶里都漂着密密麻麻的海马幼苗,技术员小林演示投喂场景:"每天四次丰年虾,水温要保持26度,比养孩子还金贵。"他们培育的养殖海马已经拿到GAP认证,不过算上设备折旧,成本比野生捕获高出三倍多。
泰国普吉岛的水产商人则玩出新花样,他们给海马染色冒充稀有品种,用福尔马林泡制"永生海马"当旅游纪念品,在芭东夜市,五颜六色的海马钥匙扣售价翻倍,很多游客不知道这些其实是用药水浸泡过的残次品。
【暗流涌动的产业链】 穿梭在各大港口,发现海马交易藏着不少门道,行家教了我三招鉴别术:野生海马腹部有黑色墨迹状斑纹,养殖的则通体洁白;用手捏尾巴,弹性好的是当年新货;放嘴里嚼,腥甜味越重的药效越佳,不过现在市面上八成都是冷冻货,"新鲜现晒"反而成了稀罕物。
最让人唏嘘的是某些"边角料"利用,海马干品相不好的,会被磨成粉掺在壮阳药里;断尾残次品漂白后冒充完整品;甚至有人收集蜕皮期的空壳,注胶重塑再出售,在清平药材市场,我亲眼看见商贩用镊子给海马戴"金戒指"——在尾部镶金属环冒充珍贵品种。
【守护海洋精灵之路】 这些年明显感觉到产地变化,老渔民说以前一网能捞上百条,现在十条都算丰收,科学家在广东建立的保护区里,通过投放人工鱼礁,海马种群逐渐恢复,最惊喜的是在湛江特呈岛,潜水时看到成群的妊娠期海马挂在海草上,这是过去十年难得一见的景象。
现在的海马产业就像海上的天气,说变就变,越南岘港开始试行配额捕捞,印尼巴厘岛推广生态养殖,而我国山东正在试验工厂化育苗,或许哪天我们能买到DNA认证的溯源海马,每条都有电子身份证记录着它的出生地和成长史。
从南海红树林到印度洋珊瑚礁,这些神奇生物见证着海洋的变迁,下次看到药房里的海马,不妨想想它或许来自某个晨雾未散的渔村,或是非洲少年划着独木舟守候的浪尖,这片蔚蓝里的故事,远比药材本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