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呦喂,这中药怎么越喝越晕啊?"上周闺蜜小芳捧着保温杯眉头紧锁,褐色的药汤在杯底晃出涟漪,她因为月经不调开始喝中药调理,结果第三副药下肚就开始天旋地转,看着她扶着墙走路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老中医爷爷常说的"是药三分毒",这话放在中药身上同样适用。
其实像小芳这种情况并不少见,上个月公司组织体检,隔壁工位的程序员小哥就跟我吐槽过类似经历,他连续喝了两周治疗脱发的中药后,每天下午准时眼前发黑,后来停了药才好,现在看见砂锅就紧张,不过话说回来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的方子不同人喝效果天差地别,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。
先说说最常见的"猛药反应",有些补气血的方子里会放人参、黄芪这类大补药材,就像给蔫了的植物猛浇化肥,我表姐去年产后体虚,老中医开了含红参的方子,头两天精神抖擞,第三天直接在床上躺平,医生说这是"虚不受补"的典型症状,这时候千万别硬扛,改成小剂量慢慢喝,或者把红参换成党参这类温和的药材。
药不对症也会引发眩晕,去年我妈腰疼去抓药,江湖游医开的方子里有川乌这味猛药,结果喝完当天就恶心呕吐,送到医院才知道是药物中毒,后来正规中医院重新开方,把祛风湿的草乌换成更安全的羌活,症状立马缓解,所以说找对医生比盲目喝药更重要,那些包治百病的"神医"千万要警惕。
熬药方法不对也会出问题,我们小区王奶奶总喜欢头煎药煮开后继续咕嘟半小时,结果孙子喝她熬的治咳嗽药反而咳得更厉害,后来药师指出,久煎会让挥发性成分挥发,某些药材还可能产生毒性物质,现在她严格按照医嘱控制火候时间,药效反而显出来了。
配伍禁忌更是暗藏玄机,前阵子刷到某网红推荐四物汤加阿胶糕补血,评论区炸出一堆喝出毛病的姑娘,中医讲究"十八反十九畏",比如藜芦就不敢和人参见面,我同事把治痘痘的清热解毒药和补钙保健品一起吃,结果整天头晕目眩,停药后才缓过来。
遇到这种情况先别慌,可以试试这几个土方法,喝完药立刻含块冰糖压压苦味,能缓解胃部不适,要是早上喝药犯晕,改到午饭后半小时再喝,空腹吃药最伤肠胃,有次我感冒喝藿香正气水喝吐了,老中医让我把药液兑在热粥里,小口慢抿居然就不晕了。
实在难受千万别硬扛,记得高中同桌喝祛痘中药喝得脸色蜡黄,到医院检查发现转氨酶飙升,及时停药保肝治疗后,现在她见中药就躲,如果出现持续呕吐、视力模糊或者尿量减少这些危险信号,一定要马上去医院。
预防头晕其实有诀窍,初次喝药先试喝半副,观察半天没异常再继续,像我这种寒湿体质,医生特意交代避开生冷食物,连水果都要用热水烫过再吃,有次偷吃冰西瓜,当晚就体验了什么叫"天旋地转"。
说到底,中药不是甜品店的养生茶,那些把中药当保健饮料天天喝的人,相当于给汽车油箱灌红糖水,我二舅妈就是典型案例,把阿胶膏当零食吃,结果补出满嘴溃疡,老中医边摇头边说:"再好的补药,过量都是毒药。"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年轻人开始流行"中药奶茶",把黄芪枸杞泡进奶茶的做法,看得老中医们直跺脚,要我说啊,真要调理身体还是老老实实看诊抓药,那些花里胡哨的混搭喝法,搞不好哪天就让你体验"人间眩晕",毕竟《本草纲目》里也没写过奶茶该怎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