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私信问我"黄芪和北芪是不是同一种药?""川芎跟羌活到底咋区分?"说实话,刚入行那会我也被这些中药名搞得晕头转向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中药名查询的那些门道,看完这篇保准你从中药盲变身查名小能手!
【别让电视剧骗了你】 记得《甄嬛传》里动不动就"当归三钱""阿胶二两",看得人以为中药名就是随便喊的,实际上光"当归"就有几十个"亲戚"——秦归、西归、岷归,产地不同药效差挺多,去年有个大姐拿网购的"野生当归"找我鉴定,结果一看是把伞形科当川芎使,这要是吃下去可就......
【官方渠道才是亲爹】 国家药典委员会的官网藏着个宝藏数据库,2020版《中国药典》收录了618种中药材,重点来了:每个药材都有专属"身份证号",比如人参的编码是010101,后面还跟着拉丁学名,最绝的是扫码功能,对着手机镜头扫药典上的二维码,直接跳转到药材原植物图鉴。
【老中医都在用的秘籍】 上次去同仁堂逮着老师傅聊天,发现他们案头必备三件套: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和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,特别是《中华本草》这套书,足足1400万字,收载药物8980味,连少数民族草药都有记载,不过新手建议先从《500味常用中药图典》入手,每味药都配着高清彩图。
【手机里的神器们】 现在有些APP确实良心,"中药查询宝"这个软件居然把《药典》和《本草纲目》都搬上去了,不过要小心那些打着"祖传秘方"旗号的野鸡APP,上次我就见个软件把"三七"和"土三七"混为一谈,这俩可是天差地别!推荐"大家中医"和"中药大全"这两个正经平台。
【药店柜台的生存法则】 抓过三年中药柜的最大心得:问名字时一定要加前缀!单纯说"白术"可能拿到浙江产的,要说"于术"才是真正苍术的根茎,更别提那些容易混淆的双胞胎——牛膝分怀牛膝、川牛膝,防风有防风、Saposhnikovia,稍不注意就买错。
【古籍里的陷阱预警】 别看《本草纲目》写得玄乎,里面有些药名现在早不用了,铜芸"其实就是现在的艾叶,"仙灵脾"就是淫羊藿,最搞笑的是"刘寄奴",这名字背后还有个宋武帝射蛇的传说,实际就是阴行草的别称。
【地域黑的中药名】 四川人说的"川贝"在青海叫"青贝",云南的"云苓"到了安徽变成"安苓",最坑的是"广藿香",现在广东根本不产这玩意,正宗产地在海南,所以查名时千万记得看产地备注,别被包装盒上的地名忽悠了。
【那些年错过的冷知识】 知道"胖大海"为啥叫这名字吗?其实是越南语"thuốc sâm"的音译,还有"金银花",明朝以前都叫"忍寒",因为开双色花像金银元宝,最绝的是"王不留行",这名字源自"即使国王也不能让它停留"的传说,形容种子粘衣服的特性。
【终极避坑指南】 1.查药名先看拉丁学名,比如Panax ginseng是正品人参,其他带Panax的都是兄弟款 2.注意炮制方法标注,生大黄和酒大黄药效差三倍 3.警惕"藏红花"和"西红花"的文字游戏,前者是上海某品牌商标 4.别信"野生"噱头,90%的所谓野山参都是园参伪装 5.记住特殊读法:"茜草"读xi草不读qian,"白及"读jī不读yu
最后说个真事:上个月有姑娘拿着某网红推荐的"古法养颜丹"来咨询,成分表里赫然写着"白苻苓",这哪是茯苓啊?根本就是胡乱拼凑的假名!所以说中药名查询真不是小事,搞不好就是拿自己身体开玩笑,建议大家收藏几个权威网站,买药前多查证,毕竟健康无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