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晒不死"这三个字,在咱们中药圈子里可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,前些日子去皖南山区采药,正赶上梅雨季节,老药农老李头蹲在屋檐下吧嗒着旱烟,指着院子里晾着的艾草堆跟我说:"小子,瞅见没?这玩意儿搁外头晒十天半月都坏不了,反倒是越晒药性越足。"
要说这晒药的学问,那可真是门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,就拿最常见的金银花来说,刚摘下来的花儿看着水灵,要是直接阴干,做出的药材总带着股子闷气,我们村王婶家祖传的晒法最绝,专挑晌午头毒日头最旺的时候摊开竹匾,拿蒲扇隔三差五翻动,直晒得花苞缩成米粒状才算成,您还别说,这般暴晒出来的金银花,泡开水后那股子清甜带着太阳味儿,治风热感冒比药店买的强多了。
前年跟着师傅去河南收地黄,可让我开了眼,当地药农把挖来的地黄块根直接摊在水泥地上,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足足有四五十度,愣是晒得表皮起皱也不收,师傅说这叫"发汗",地黄里头的黏液质经暴晒转化成糖分,药典里说的"甘寒补阴"就是这么来的,不过这活儿得看天吃饭,要是遇上连阴雨,就得用炭火烘焙,那滋味儿可就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要说最皮实的还得数黄芪,去年在内蒙古草原收药,眼见着蒙古族大哥把新挖的黄芪铺在戈壁滩上,正午的太阳把石头晒得滚烫,黄芪片子贴在上面滋滋作响,这般暴晒三天三夜,药效反而比温室烘干的强上三成,老牧医用铜锅熬黄芪膏的时候说过,经烈日淬炼过的药材,就像草原上的汉子,越是历经风霜越是筋骨强健。
晾晒中药讲究个"偷天力"的诀窍,像白术这种根茎类药材,非得三伏天顶着毒日头晒,才能把里头的淀粉转化成有效成分,有年我在杭州胡庆余堂见习,老师傅们晒当归的手法让我看直了眼——清晨露水未干时摊开,待日上三竿翻面,正午用芦苇帘遮阳,这般"阴阳调和"的晒法,能让当归的挥发油保留得恰到好处。
不过晒药也要看药材脾气,娇贵如薄荷,暴晒半日就散了精魂;而像陈皮这种越陈越香的,倒是经得起风吹日晒,去年收秋在岭南,见着药商把橘子皮直接吊在通风的骑楼下,任由暴雨冲刷烈日曝晒,三年五载下来,那陈皮金黄透亮,掰开能闻到珠江水的咸鲜混着阳光的味道。
现在市面上流行什么低温烘干、真空冷冻干燥,老药工们撇撇嘴说那是"娘娘腔的做派",您瞧同仁堂百年老店,屋脊上晾着的党参依然保持着古法,不过时代变了,我们在黄山遇见的年轻药农小张,给晾晒的菊花搭了个玻璃棚,既能透光又能防雨,倒也算是老手艺的新玩法。
说到底,"晒不死"的秘诀全在顺应天时,就像人要晒太阳补钙,药材也得借天地阳气修炼内功,不过您可别真把药材往死里晒,行家都知道"晒到七成干,焖出三分红"的口诀,就像炖老母鸡,火候过了肉就柴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