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中药材合作社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如何撑起千亿产业?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老板,这黄芪多少钱一斤?""合作社统一价,二十八块五。"在亳州十八里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,老张熟练地给药材分类,他胸前的合作社工牌在晨光中闪着微光,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在这座"中华药都"上演,而背后支撑起整个产业链的,正是星罗棋布的中药材合作社。

从药香世家到合作社掌门人 清晨五点的露水还没散尽,李大姐已经带着社员在芍药地里忙活,她家三代都是药农,过去靠着三轮车把药材拉到集市叫卖,价格全看药贩子心情。"那时候白芍卖到三块钱一斤都算好的",李大姐边说边蹲下查看植株,"现在咱合作社统一标准,有机认证的芍药能卖到二十块。"

像李大姐这样的转变,在亳州不是个例,十年前,当地药农还守着"一亩三分地"单打独斗,如今全市登记注册的中药材合作社超过800家,带动30多万农户抱团取暖,老药工王师傅记得,最初成立合作社时,乡亲们攥着账本讨论到深夜:"咱自己建烘干房行不行?""电商平台咋上线?"这些曾经的疑问,如今都变成了仓库里整箱待发的快递包裹。

田间地头的"硬核"升级 走进亳药堂合作社的种植基地,就像走进中药材的"科技馆",无人机在板蓝根田上空盘旋,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,连除草都用上了智能机械,技术员小陈指着手机里的APP说:"这片白芷该追肥了,系统会自动提醒。"这种"会种田"的智慧农业,让每亩收益翻了一番。

但合作社的功夫不止在田间,在安徽源和堂药业的加工车间,全自动生产线正把菊花分拣装盒,合作社理事长老杨算了笔账:过去人工分拣每天最多处理200斤,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搞定,更关键的是品控,"以前药材含潮说不清,现在水分检测仪一测,数据说话。"

电商浪潮里的"破圈"之战 "家人们看好了!这是正宗的亳州丹皮!"主播小芳对着手机镜头展示药材,背景里堆着印有合作社LOGO的包装箱,去年疫情期间,他们靠直播把滞销的金银花卖成了爆款,单场销售额破百万,如今合作社都流行"线上+线下"双线作战,淘宝店、拼多多、抖音小店一个不少。

年轻返乡的周明对此深有体会,他带着合作社开通跨境电商,把亳菊卖到了东南亚。"外国人就认'Chinese Herbal'这个标签",说着他打开亚马逊后台,订单列表里出现韩文、英文等不同语言的采购需求,现在合作社的海外订单占比已经超过三成。

藏在药材里的生意经 别以为合作社只管种药,这里的玩法可多着呢,在神州中药合作社,除了种植基地,还有中药材初加工、代煎代熬、药膳研发一条龙服务,理事长老刘神秘兮兮地说:"知道为啥咱们的当归卖得好吗?因为配套送了药膳配方!"这种"卖产品+送服务"的模式,让客户黏性提高了40%。

更绝的是"私人订制",某药企需要特定年份的黄芩,合作社直接调取种植档案,精准匹配地块,这种"药材身份证"制度,让每批货都有据可查,现在连医院都找上门合作,定制"配方颗粒专用原料"。

甜蜜的烦恼与突围之路 不过合作社也有成长的烦恼,前年那场暴雨,让周边三个合作社的艾草全泡在水里。"那时候才意识到,单打独斗还是不行",联合社负责人老郑感慨道,现在他们搞起了联保联防,共享气象预警和灾害保险,抗风险能力直线上升。

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人才,大学生小林刚来合作社时,觉得"种地有啥学问",结果被老师傅上了一课:"知道为啥白芍要种在沙壤土吗?""采收时辰怎么影响药效?"现在他成了技术推广主力,还开发了VR种植教学系统。

飘着药香的未来图景 站在谯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观景台上,连片的中药材基地像彩色地毯铺向天际,无人机编队掠过天空,下方是正在作业的智能农机,合作社展厅里,"区块链溯源""中药材指数"等新词不断刷新认知。

但最动人的,还是那些沾着泥土味的故事,70岁的赵大爷学会用微信小程序接订单,90后海归硕士带着社员做精油提取实验,当传统炮制技艺遇上冷链物流,当古法种植邂逅大数据,亳州中药材合作社正在书写新的传奇——这里不仅有千年药香的传承,更跃动着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