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去菜市场买菜,发现胡荽(香菜)的价格涨得有点离谱,前天在小区门口的中药铺抓药,老张头边称克重边念叨:"现在香菜比银翘片还金贵,一斤都要30块了!"这话倒让我想起中医里常把胡荽入药的讲究,今儿咱就来唠唠这绿杆白根的"药蔬两用"小能手。
菜场里的"价格过山车"
前阵子跟中医馆的老板喝酒,他端着酒杯直叹气:"去年这时候胡荽才8块一斤,现在都翻四倍了!"仔细打听才知道,这绿苗苗的价格跟坐过山车似的——开春时5块钱能买一大把,遇上倒春寒立马飙到15,端午节前后雨水多,价格直接冲破20大关,老张头说他们药铺收的脱水胡荽,批发价都涨到每公斤80元了。
有次在早市看见个大妈跟菜贩掰扯:"你这香菜叶子都蔫了,还敢要18?"菜贩指着根茎喊冤:"您瞅瞅这带泥的根,今早五点刚从大棚拖来的!"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,选胡荽不能光看翠不翠,关键得摸杆子硬实程度,太水灵的可能是打了保鲜剂,真正新鲜的应该带着股子泥土腥气。
中药柜里的"还魂香"
别看现在年轻人闻到香菜直躲,在老中医眼里这可是味"还魂丹",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,中医馆熬的大锅防疫汤里就飘着胡荽梗,老大夫说这绿家伙性温味辛,能发汗透疹,专治风寒感冒引起的"寒战",有次邻居家小孩出疹子,老太太硬是煮了碗香菜水给孩子擦身,第二天红点就褪了下去。
前些天整理药柜,发现《本草纲目》里写着胡荽"消谷,治五脏,补不足,利大小肠",现在药店卖的胡荽子胶囊,其实就是把香菜籽炒熟磨粉,据说对胃胀气特别管用,不过要提醒各位,孕妇可千万碰不得这味药,老祖宗留下的禁忌不能忘。
厨房里的"百搭小神仙"
别看现在年轻人嫌弃香菜味,在我家可是宝贝,上周炖牛腩时撒了把切碎的胡荽,那香味瞬间就把肉腥气压下去了,老母亲最爱用香菜根腌咸菜,她说这样冬天吃火锅时往汤里扔两段,比骨汤底料还鲜,有次在川菜馆吃到凉拌胡荽牛肉,问了厨师才知道,人家特意选带花蕾的嫩尖,焯水不超过10秒,拌上现炸的辣椒油,脆生生的特别爽口。
要论省钱妙招,菜市场收摊前的"处理香菜"最划算,有次花两块钱买了五斤老叶,回家开水烫30秒捞出挤干,分装在冰格盒里冻成香菜冰砖,现在炒菜直接丢一块,比新鲜买的还方便,不过得记住,冻过的香菜千万别用来做馅料,蒸包子容易出水。
药膳房里的"养生密码"
中医馆的王大夫教了个偏方:春天犯困时,拿30克胡荽茎煮水,加两勺红糖,每天当茶饮,他说这叫"醒脾提神汤"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,有次闺蜜痛经,我给她塞了包炒过的胡荽籽,让她每天嚼几粒,过了半月她神神秘秘地说,这招比红糖水管用多了。
不过要特别注意,胡荽虽好却不能贪嘴,有回亲戚家小孩腹泻,老太太非要喂香菜水,结果拉得更厉害,后来才知道,脾虚泄泻的人吃了反而坏事,就像老张头总挂在嘴边的话:"香菜不是药,用对才是宝。"
老饕们的"挑菜经"
在早市混久了,总结出几条挑香菜的秘诀:叶片舒展如松针的别买,多半是喷了生长素;根茎带棉絮状白须的最新鲜;掐断茎秆能闻到浓郁茴香的准没错,有次看见个阿婆把整捆香菜倒插在水桶里,说是能多存三天,现在我家用报纸裹住菜根,装进塑料袋搁冰箱,两周都不蔫。
最近发现个新吃法:把老香菜切碎了混在肉馅里包饺子,有天家里炖鱼,顺手扔了几根茎进去,没想到土腥味全无,鱼肉还带着股清甜,不过要避开那种细如葱苗的"泰国香菜",那东西虽然长得像,但药性可差远了。
后记:昨天路过中药铺,看见老张头正在晾晒胡荽,他见我盯着价格牌笑:"再涨就要改行卖薄荷了!"其实想想,这绿盈盈的小草能有这般身价,靠的不就是浑身都是宝吗?下次再抱怨香菜贵,不妨揪两片泡杯茶,权当花钱买个养生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