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张可算明白了"便宜没好货"的道理,作为某中医馆的负责人,他刚经历完一场中药饮片采购招标,本想着压低成本,结果差点被劣质药材坑惨了,这事儿在中医药行业可不少见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采购招标那些门道。
资质审核别嫌麻烦,这是保命符 上个月老张收到三家供应商的标书,价格低得让人心动,正打算选最便宜的那家,老药师王叔拿着放大镜突然来访。"先别急着签,我看看他们的三证一报告",所谓三证就是《药品生产许可证》《GMP认证》《营业执照》,一报告指第三方质检报告,结果最便宜的那家连GMP车间都没有,所谓的"质检报告"日期还是两年前的。
现在中药材市场鱼龙混杂,有些皮包公司专门靠PS证件骗标,去年河南某医院就中过招,采购的党参切片泡水后居然褪色,送检发现是用硫磺熏过的劣品,建议招标时要求现场核验原件,最好去生产基地暗访,看仓库里有没有成堆的霉变药材。
价格陷阱比想象中深 李医生开的诊所去年中标了"超值套餐",每副药比市场价低三成,结果患者投诉不断,黄芪嚼着像纸片,当归切片薄得能透光,后来才知道供应商把提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渣重新加工,这种"骨渣片"成本能低一半。
行内人都知道,优质饮片讲究"形色气味"四绝,比如川芎要狮子盘头状,断面黄白有油室;金银花不能有硫磺味,建议招标时设置样品盲测环节,找老药师现场辨真伪,别心疼这点时间,某连锁药房就靠这招筛掉了掺糖枸杞的供应商。
样品检测要玩真的 上次招标会上,某供应商搬来整箱"样品",结果送货时变成掺了杂草的次品,现在聪明人都学精了,要求封存样品时用一次性钢印打码,验收时对照编码,有条件的可以要求第三方抽检,某三甲医院就曾查出中标企业的丹参酮含量不达标。
特别要注意季节性药材,比如陈皮要选未抽芯的,菊花必须阴干,去年某诊所收的"新百合"其实是硫磺熏过的陈货,患者喝了全上火,建议在合同里注明产地溯源条款,要求提供采收季节证明。
合同条款藏着生死符 老张现在签合同前必看的"三大护法":质量不符的十倍赔偿、延迟交货按日罚金、售后服务48小时响应,别小看这些条款,某药企就因合同没写明虫蛀比例,被供应商钻空子送了半卡车蛀虫三七。
付款方式也有讲究,建议分三期:30%定金,50%验货合格付,20%质保金,遇到过供应商收全款后玩失踪的案例,最后闹上法庭才发现对方早就被列入失信名单,现在都用天眼查企业征信,招标前必查。
老师傅的火眼金睛值钱 现在很多招标过分依赖仪器检测,其实老药工的经验更管用,比如用手摸知母,表面黏手的是好货;闻苍术,香气浓烈的含挥发油高,某次招标会上,70岁的刘师傅捏碎决明子,直接挑出染色货:"好货种皮自然脱落,这种粘得太牢准有问题"。
建议组建专家评审团,既有仪器检测员,也要有三十年经验的老药工,某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靠"性状鉴定+指纹图谱"双保险,三年退货率降了80%。
物流储存暗藏玄机 别以为签完合同就万事大吉,运输环节照样能毁所有努力,前年暴雨季,某批茯苓在途中受潮发霉,虽然检测合格,但药效大打折扣,现在聪明人都要求恒温车运输,包装加防潮剂。
仓储更要命,见过堆八米高的药材垛吗?底层的川贝母直接压成饼,建议合同里写明仓储标准,定期突击检查,某药商就因仓库混放农药被取消资格,中药材最怕串味,这常识很多人都忽略。
售后服务才是试金石 真正的好供应商敢承诺"无条件退换",某次张仲景大药房收到批次不一的黄芪,供应商连夜补发还附赠检测报告,反观某些企业,收货后出问题就推诿:"离开库房就不关我们事"。
建议在合同里约定质量追溯期,至少两年,某中医院曾发现三年前采购的批次出现质量问题,幸亏合同里有终身追溯条款,最终获得赔偿。
现在中药饮片市场年增速超15%,但乱象也越来越多,采购招标不是比谁便宜,而是比谁更懂行,记住老话:宁吃仙桃一口,不吃烂桃一筐,下次招标前,不妨请个老药工当顾问,说不定能省下几十万学费,毕竟药材是治病救人的东西,容不得半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