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办公室此起彼伏的喷嚏声里,我又听见同事小王边擤鼻涕边抱怨:"都三天了还不好,早知道该吃头孢!"而隔壁工位的李姐端着保温杯幽幽接话:"你们年轻人不懂,当年我喝三副中药就好利索......"这场关于中西医治感冒的争论,倒让我想起上个月自己发烧时的纠结——究竟该不该试中药?
其实中医看感冒和西医完全是两套逻辑,西医眼里的病毒细菌,在老中医嘴里变成了"风寒""风热""暑湿"这些说法,记得去年深秋我淋雨后怕冷发抖,老中医搭脉后说这是"寒邪束表",开了麻黄桂枝那类辛温解表的药,当时我还纳闷,这苦水水能比退烧药管用?结果喝完两小时后背开始冒汗,第二天果然轻松大半,不过要是换成夏天空调房受凉后喉咙痛,医生开的桑菊饮就特别对路,这种分型论治的思路确实有意思。
很多人觉得中药见效慢,其实真不能一概而论,就拿普通风寒感冒来说,刚有点怕冷流清涕时,趁热喝碗葱白豆豉汤,盖被发汗睡一觉,往往比吃复方氨酚烷胺还快,但如果是拖着不治转成了肺炎,这时候再指望银翘散就不现实了,所以说中药治感冒好不好,关键要看时机抓得准不准,就像炒菜火候,药材配伍对了,效果立竿见影;配错了反而可能延误病情。
市面上那些"抗病毒口服液""感冒清热颗粒"看着方便,其实暗藏玄机,有次看见邻居家孩子发烧,家长把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和小快克混着喂,这可千万使不得!中药讲究君臣佐使,西药成分复杂,两者混用搞不好会加重肝肾负担,更别说那些网红偏方,有人拿板蓝根当预防药天天喝,结果喝出胃疼;还有人学网传"三根汤"(芦根茅根葛根)治感冒,却不知自己体质虚寒越喝越糟。
要说中药治感冒最妙的,倒是调理体质这点,我闺蜜每年换季必感冒,打吊针好了没两天又中招,后来去看中医,大夫说她是气虚卫外不固,开了玉屏风散加减方,坚持喝了两个月,今年春天居然没请假,这种扶正祛邪的思路,确实比单纯压制症状更治本,不过这需要耐心,总不能喝三天药没立竿见影就放弃。
现在药店里中成药五花八门,选对才是关键,简单说:怕冷无汗属风寒,选荆防颗粒;发热咽痛是风热,用连花清瘟;肠胃型感冒上吐下泻,藿香正气水最合适,但要是拖到黄脓痰、血象高的程度,还是乖乖吃抗生素吧,最怕有些人固执地认为"中药没副作用",硬扛着不吃西药,结果从咽炎拖成肾炎的病例并不少见。
说到底,中药治感冒就像武功中的太极拳,讲究顺势而为、整体调理,遇上轻度感冒、亚健康状态确实能显身手,但遇到急症重症还得中西医结合,上次我妈流感引发支气管炎,医生就让白天吃奥司他韦,早晚喝鱼腥草石膏汤,这才是聪明的做法,与其争论哪种医术更好,不如学会在不同阶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,毕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能快点康复上班赚钱,比执着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