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中药材有哪些?这10种道地药材连老中医都点赞!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咱吉林的宝贝都在山里头!"老辈人常说这句话,可不是随便讲讲的,长白山这座"东北药库"里藏着的中药材,可是让全国老中医都眼馋的宝贝,今天咱就唠唠那些打着"吉林特供"标签的地道药材,看完保准你逛中药市场时底气十足!

人参界的"顶流"——长白山人参
要说吉林中药一哥,那必须是人参,不过可别以为随便挖棵参就行,老吉林人认准的是长白山"野山参",这种生长在原始森林里的参娃,要在树干缝里熬上十几年,皮细纹深像穿着龙袍,现在野生的少见了,但抚松县的林下参依然保持着"慢工出细活"的脾气,光是挖参都得请经验丰富的"把头"。
市面上常见的园参也别小看,炖汤时放几片,冬天手脚再也不当"冰棍",不过要送长辈礼,还是得选带"身份证"的有机认证参,毕竟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马虎不得。

梅花鹿全身都是宝
知道为啥叫"关东三宝"吗?人参、貂皮、乌拉草?错!现在鹿茸才是吉林人的骄傲,双阳区的梅花鹿养殖场里,每年割茸季就像过节,刚长出的嫩角还带着绒毛,切片后泡酒能补气血,这道理连城里老太太都知道,不过要认准"血片",那种带着红色筋脉的才是上等货。
除了鹿茸,鹿血丸、鹿鞭膏都是吉林特色,有意思的是,养鹿人给小鹿取名字比养孩子还用心,"小花""大壮"这些名字听着就喜人。

林蛙油里的"软黄金"
长白山老猎人有句顺口溜:"蛤蟆蹲,金不换",说的就是中国林蛙的输卵管——雪蛤油,这玩意儿泡发后像棉花糖,和冰糖炖成羹,滋阴润肺的效果堪比燕窝,不过现在野生林蛙少了,抚松县搞起了人工养殖,倒是让更多人尝到了这份"东北雪蛤"的甜头。
辨别真假很简单:真雪蛤油泡发后能膨胀到原来的20倍,假货顶多胀成馒头样,老食客还会加点木瓜一起炖,美容效果翻倍。

五味子治百病的"五行果"
为啥叫五味子?因为这果子同时有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味道,吉林集安的五味子最正宗,山上的藤蔓能爬十几米长,秋天摘果时,老药农会挑紫红色的,晒干后皱巴巴像老头脸,但泡水喝能治失眠盗汗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用五味子做酸梅汤,配上山楂、甘草,比奶茶店的养生茶实在多了,不过孕妇可得小心,这果子活血效果好,当年华佗就用来治跌打损伤。

关防风的"防"字有讲究
听名字就知道这味药和东北大风有关,吉林西部草原上的防风草,根茎长得像蚯蚓,表面有"菊花心"纹路,老中医说它能抵御风邪,治疗感冒头痛,有意思的是,新鲜防风煮水泡脚,那股子草药香能驱蚊,比花露水健康多了。
现在通榆县搞起了防风种植基地,收割时要用铁锹深挖,不然断根就卖不上价,懂行的买家专挑春天采挖的,这时候药效最足。

黄芪中的"东北小人参"
别以为只有山西有好黄芪,吉林辉南的黄芪照样硬核,这里的黄芪杆子粗壮,断面淡黄色像蜜蜡,炖鸡时放两片,汤色立马变得金黄透亮,老中医教了个妙招:气虚的人用黄芪5克+红枣3颗泡茶,喝一周就能感觉爬楼不喘了。
不过黄芪分"绵芪"和"铁芪",咱吉林产的是前者,质地柔软像棉絮,药效温和不上火,买的时候捏捏片子,容易断的就是好货。

龙胆草的苦中作乐
吉林人管龙胆草叫"苦胆草",这玩意儿苦得能让人皱眉,但越是苦口越良药,对肝胆湿热、眼睛红肿特别管用,长白山脚下的药农采收时格外小心,根茎要完整挖出,晒干后蜷曲像龙须,这才是上等品相。
现在有些药店会把龙胆草打成粉,装胶囊服用,不过老辈人还是认准切片的,他们说:"苦味能醒脑,粉末冲水哪够劲!"

穿山龙不是真龙
别被名字吓到,其实就是穿地龙的根茎,这药材在吉林东部山区常见,藤蔓能爬满整面墙,它最拿手的是祛风湿,关节痛时用白酒泡着喝,辣嗓子但见效快。
有趣的是,穿山龙晒干后会卷成筒状,老药农说这是"自己给自己打包",现在有些膏药里就加了穿山龙提取物,贴在腰腿上热乎乎的。

淫羊藿的尴尬本名
这味药的名字让人脸红,其实人家正经得很,吉林左家特产的淫羊藿,叶子像竹叶却带着毛刺,羊吃了才会躁动,现在多用来泡酒,50度白酒加30克药材,泡两周后每天喝一小盅,冬天再也不怕手脚冰凉。
不过要提醒年轻人:这玩意儿是给"虚寒体质"准备的,火气旺的吃了容易流鼻血,老中医开玩笑说:"小年轻别瞎补,小心补成'火娃'!"

红景天的高原亲戚
虽然吉林不算高原,但长白山的红景天照样霸道,这种长在火山岩缝里的植物,根部像萝卜却带着暗红斑,抗疲劳效果一流,考研党、加班族泡水喝,说是"续命水"真不夸张。
现在景区门口有卖红景天蜜饯的,甜甜的带着草药香,不过要治病还得用原药材,切片后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