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小区门口有片荒地,每次经过都能看到一种贴着地面生长的绿色小草,叶片厚厚的像块蒜瓣,茎秆细弱却倔强地爬满碎石缝,直到去年邻居王婶采了一把熬水喝,我才惊觉这不起眼的"杂草"竟是中药铺里卖三十多块钱一斤的地锦草。
要说这地锦草可真是个"两面派",春天时它开着黄色小花,在绿化带里铺成金色地毯,路人只觉得好看;到了秋冬叶子落尽,那些暗红色的小果子串在枯藤上,懂行的人一看就乐了——这可是实打实的中药材,老中医常说"三月三,地锦当灵丹",说的就是清明前后采摘的嫩叶药效最佳。
我查了资料才晓得,这草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就有记载,李时珍说它"主通流血脉,亦可用治气病",现在科学验证更厉害,人家含有槲皮素、没食子酸这些成分,消炎止血效果比某些西药还猛,村里老人被蛇咬了,随手揪几棵捣烂敷伤口;小孩风热咳嗽,拿它煮水加冰糖,喝两次准好。
最绝的是这草的生命力,去年我在阳台花盆里随便撒了几颗种子,半个月就爬满整个栏杆,浇再多水也淹不死,晒一周还能绿油油的,要是谁家屋顶漏水,铺层地锦草比防水材料都管用,不过药农老张提醒我:"城里采的观赏种药效差,真正入药得用山沟里野生的"。
前阵子我脖子落枕动不了,去医院推拿花了两百多没治好,菜市场卖中药的刘叔教我个土方:地锦草捣碎加醋调匀,睡前敷在疼痛处,连着三天果然见效,现在我家窗台上专门留了块地方种这个,蚊子叮了包、切菜割到手,随手掐两片就能应急。
别看它现在身价涨了,其实在中药界还算亲民,我去药材市场问过,黄芪党参动不动就上百,地锦草三十来块能买一大包,关键是这草不挑地,房前屋后、田埂石缝都能长,去年老家亲戚特意在玉米地套种,秋天收割时比种菠菜还挣钱。
不过这草也有脾气,新鲜采收的药效最好,晒干超过三个月药力就减半,熬药时不能用铁锅,煮沸后要文火慢炖,不然有效成分全破了,我试过用它泡茶,苦得直皱眉,加蜂蜜都盖不住那股独特的青涩味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城里人把它当盆栽观叶植物,取个"翠玲珑""金丝毯"的雅名;乡下老太太还是叫它"奶浆草""铺地锦",就像同个姑娘,穿校服是邻家小妹,换上旗袍就成了别人眼里的大家闺秀,其实啊,不管是观赏还是药用,这倔强生长的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