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马什么苓到底是啥?一文读懂茯苓与猪苓的区别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最近总听朋友说"马什么苓"泡水喝能祛湿,去药店一问却闹了笑话——原来大家口中的"马什么苓"根本不存在!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对容易混淆的"苓"兄弟:茯苓和猪苓,别看就差一个字,功效可是天差地别,用错了可就白花冤枉钱了!

从"马什么苓"说起:那些年我们叫错的中药名

在南方潮湿地区,很多家庭主妇都会备点"土茯苓"用来煲汤,但要是突然问起"马什么苓",十有八九会得到懵圈的眼神,其实这暴露了两个常见误区:一是把"茯苓"记成"马苓",二是把"猪苓"读成"马苓",就像有人把"当归"喊成"当参"一样,中药材的名字确实让人头大。

记得去年邻居王阿姨买了包"马苓粉",结果喝了半个月反而水肿得更厉害,后来才知道她买的是猪苓打粉,这味专攻利水的猛药,被她当养生茶天天喝,不出问题才怪!所以说搞清楚"苓"家族的成员,可是关乎健康的大事。

茯苓VS猪苓:药效相差十万八千里

虽然都带着"苓"字,但这俩家伙完全是不同物种,茯苓是松树根上的"活化石",长在地底下要好几年才能成型;猪苓则是桦树、枫树根旁的"寄生虫",生长周期短得多,老药工教我个诀窍:茯苓断面像豆腐渣,猪苓切面光滑得像瓷器。

最明显的区别在药性上:茯苓性平味甘,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,特别适合长期体虚湿重的人;猪苓性寒利窍,就像个强力抽水机,适合急性水肿、湿热体质,举个栗子,同样是泡脚祛湿,加茯苓能慢慢调理,换成猪苓泡完脚第二天可能就腹泻。

千年祛湿智慧:古人怎么用"苓"

《本草纲目》里把茯苓称作"四时神药",春天祛湿、夏天消暑、秋天润燥、冬天固本都能用,故宫里那些养尊处优的娘娘们,常年喝茯苓粥保养皮肤就是明证,而猪苓在古代多用于急救,《伤寒论》里记载它专治"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"的急症。

我老家有个偏方特别有意思:梅雨季节用茯苓煮鲫鱼汤,说是这样既能去鱼腥又能解春困,反观猪苓就不适合入膳,那股寒凉劲儿会让鱼肉发柴,现在明白为啥粤式炖汤只用茯苓不用猪苓了吧?

现代人的困惑:到底该选哪种"苓"

经常有粉丝私信问我:"湿气重吃苓胶行吗?"这里要敲重点:市面上所谓的"苓胶"大部分是茯苓制品,如果是舌苔厚腻、大便黏马桶这种典型湿热,建议选茯苓糕、茯苓豆浆这类温和调理法;要是早上起床眼皮肿、鞋袜总是湿漉漉的,才需要考虑短期用猪苓。

特别注意!阴虚火旺的人(表现为夜间盗汗、手脚心发热)碰都不要怎么碰猪苓,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位女士把猪苓当减肥茶喝,结果三个月瘦了20斤,却落下了月经不调的毛病。

藏在厨房里的祛湿密码

说到食补,茯苓绝对是百搭冠军,云南那边会把茯苓晒干磨粉掺在米线里,武汉人喜欢用茯苓煨藕汤,我们江浙地带则流行茯苓枸杞煮蛋,最近试了个新配方:用茯苓粉代替淀粉勾芡,做出来的西湖牛肉羹既滑嫩又养生。

猪苓就没那么亲民了,毕竟性寒伤胃,非要用的话,建议搭配生姜、红枣中和,有次看中医书记载,古代行军会用猪苓配粳米熬稀粥,专门给水土不服的士兵喝,这倒是个应急妙招。

药房不会说的秘密:如何挑到好苓

挑茯苓记住三句话:体重扎实的比轻飘飘的好,断面雪白的比发黄的好,完整块状的比碎末的好,前阵子帮亲戚鉴定所谓"野生茯苓",切开全是褐色斑点,其实就是发霉变质的次品。

猪苓选购更考验眼力,优质品应该像石膏像一样洁白细腻,最怕遇到硫磺熏过的猪苓,表面看着漂亮,拿起来闻却有刺鼻酸味,建议去老字号药房买,别贪便宜买散装货。

划重点!这些禁忌千万别踩坑

茯苓虽好,但肾虚尿频者要少吃,否则晚上起夜更勤,孕妇用茯苓需谨慎,古代医书就有"胎前忌苓"的说法,至于猪苓,简直就是脾胃虚寒者的"黑名单",吃完腹痛腹泻别来找医生。

最经典的错误案例是:有人听说茯苓美白,就把茯苓粉混在面膜里天天敷,结果脸越敷越黄,其实茯苓主要作用在体内调理,外用效果微乎其微,还不如直接喝茯苓蜜水来得实在。

未来已来:实验室里的"苓"科技

现在中医院开始用茯苓多糖做抗癌辅助治疗,猪苓的提取物也在肾病临床上崭露头角,日本科学家甚至从茯苓菌核里提取出新型保湿因子,做成高端护肤品,看来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
下次再听到"马什么苓"的疑问,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:不存在这个药!但茯苓和猪苓的故事,值得每个追求健康的人细细品味,记住这两个"苓"的个性,让我们在祛湿养生的路上少走弯路,这才是对传统智慧最好的传承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