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塞北草原还能种中药材?"要不说咱们内蒙古人就是有魄力,硬是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旱作区,把黄芪、黄芩、防风这些"娇贵"药材伺候得服服帖帖,您要是现在开车去呼和浩特周边的山区,准能看到梯田里成片的药材苗,那场面比草原上的麦浪还壮观!
塞北药田的前世今生 十年前要说在呼市种药材,老农牧民都得摇头,记得2015年采访清水河县的老王,他掰着指头算账:"种莜麦亩产收入不到500块,改种黄芪头两年苗子死了八成。"转机出现在2018年,市里派农技专家驻点指导,手把手教"覆膜保墒""根茎育苗"这些新技术,如今老王家的黄芪田成了示范点,亩产干品达到150公斤,收入翻着跟头往上涨。
靠天吃饭的塞北智慧 您可别小看咱这地方,日照足、温差大、空气干净,种出来的药材有效成分能甩南方产区好几条街,就拿大家熟悉的蒙黄芪来说,总皂苷含量普遍比甘肃货高出15%-20%,更绝的是武川县的冷凉气候,让柴胡、秦艽这些耐寒药材积累足了药性,药厂都抢着收。
政策东风下的"草药经济" 这几年政府真是下了血本:建中药材检测中心、引进制药企业、搞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土左旗的张大姐去年跟蒙草药业签了订单,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,她只管种,秋收时家门口就有冷链车来收货,现在村里60%的闲散劳动力都围着药材转,连城里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包地。
藏在田间的致富经 行家都知道,种药材可是个技术活,和林格尔县农技站总结出"三避"口诀:避大风用防风林网,避干旱用滴灌带,避病害用生物农药,最绝的是"仿野生种植",在荒坡上套种苜蓿和药材,既保水土又提高品质,去年我跟着药商老李收苍术,他教我辨别"猫爪形"根茎的诀窍,还说这种野生驯化品种能卖到80元/斤。
产业链上的新生机 您猜怎么着?现在呼市的中药材加工园里,烘干机、切片机、提取罐摆得满满当当,特别是今年新建的蒙药制剂车间,能把断血流、金莲花做成颗粒剂,附加值直接翻三倍,更有意思的是文旅融合,像黄花沟景区就开辟了"认养药田"体验项目,城里人花300块就能当半年"云药农"。
站在大青山的观景台上往下看,曾经裸露的山坡如今披上了绿油油的"药被子",据农业农村局最新数据,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,带动人均增收4800元,这塞北药田里长出的,何止是草药?分明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!下个月要去参加药交会,听说呼市展区要重点推介"阴山北麓道地药材"品牌,咱们草原上的"百草堂"故事,这才刚写了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