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买中药时把薏米和别的药材搞混了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容易和薏米"撞脸"的中药材,作为药食两用的明星选手,薏米确实长得够特别,但中医里还有几位"双胞胎",别看外表相似,脾气可大不一样。
茯苓——白胖子里的养生担当 第一次见茯苓的人都会惊呼:"这不就是个放大版的薏米?"确实,两者都是白白胖胖的颗粒状,但细看差别明显:茯苓质地更坚硬,断面有明显纤维感,而薏米中间有个可爱的凹槽。
茯苓性平味甘淡,最擅长默默干活,广东人煲汤必放它,配冬瓜排骨能消水肿,搭百合银耳就变安神汤,但别被它的温和骗了,湿气重的人连喝一周茯苓粥,马桶里的水印都能浅两层,不过肾虚多尿的朋友要少吃,毕竟利水太过也是本事。
芡实——带盔甲的祛湿高手 这枚长着黑色外壳的"刺头",剥开后里面却是和薏米如出一辙的白色果肉,不过芡实个头更圆滚,煮起来会泛起黏稠的胶质,这是它健脾固肾的独门武功。
南方潮湿地区常用它煮糖水,配上淮山、莲子,就是著名的四神汤配方,但芡实收敛性强,感冒咳嗽时千万别碰,不然痰液排不出去能在嗓子眼待三天,和薏米最大的区别是,它祛湿不寒凉,产妇都能放心吃。
赤小豆——瘦身界的伪装者 这对CP在红豆薏米粥里天天撒狗粮,其实赤小豆比薏米还小一圈,颜色更暗红,关键区别在于"出身":薏米是禾本科的果实,而赤小豆是豆科植物,煮熟后会沙沙的面,不像薏米那样Q弹。
虽然都号称祛湿,但赤小豆更偏重补血利水,水肿型肥胖喝它确实有用,但体寒的人要搭配生姜,记得煮之前一定要浸泡,否则高压锅都很难驯服它坚硬的小脾气。
山药——淀粉肠里的养生达人 新鲜山药切片晒干后,还真有几分像薏米米仁,不过山药片表面带着特有的绒毛,蒸熟后糯叽叽的口感和薏米的松脆形成鲜明对比。
这个补脾养胃的专家,最适合和薏米组CP,当薏米把体内湿气赶出去时,山药赶紧补上气血,就像打仗时后方补给跟上,但糖尿病人要小心,山药升糖指数比薏米高,当主食吃要控制量。
莲子——睡莲家的祛火能手 去掉绿衣的莲子,白白胖胖的模样确实容易和薏米混淆,不过细心观察会发现,莲子一头尖尖的,还有个小小的胚芽孔,老中医说这才是精华所在,清热降火全靠它。
心烦失眠时抓一把莲子芯泡茶,虽然苦得直皱眉,但第二天口腔溃疡准好一半,不过莲子吃多了胀气,和薏米搭配时建议1:3的比例最合适。
看完这些"孪生姐妹",是不是发现中药世界大有乾坤?下次抓药别急着下手,记住这几个辨别诀窍:看形状(薏米腹中有沟)、摸硬度(茯苓最结实)、尝味道(赤小豆发沙)、辨气味(芡实带涩),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的体质,湿气重选薏米,脾虚用芡实,血虚靠赤小豆,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些天然药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