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打开新闻或是逛药店时,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个现象——中药三七的价格像是坐了火箭,蹭蹭往上涨,朋友圈里倒卖药材的微商开始频繁刷屏,连小区门口的养生馆都贴出"三七限时抢购"的海报,这波涨价到底是短期波动,还是长期趋势?作为普通消费者,我们该囤货还是观望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三七涨价的底层逻辑,看完这篇文章,你至少能明白自己该不该趁早囤点"金不换"。
三七不是普通草根,是药市里的"硬通货"
老辈人常说"北人参,南三七",这味在云南深山里生长的五加科植物,论身价可不比东北老参差,您可别小看这灰不溜秋的块根,在中药配伍里它既是活血化瘀的猛将,又能当保健品泡水喝,前几年某明星在综艺里爆料每天嚼三七粉养生,直接导致药店断货三个月。
现在的三七早已不是中老年专利,某红书上遍地都是"熬夜急救吃三七"的攻略,年轻人把胶囊拆着当美容品吃,这种全民养生热加上老龄化加剧,需求就像气球被不断吹大,但供应端却藏着隐患——三七对生长环境挑剔得很,必须海拔1200-2000米的缓坡地,而且不能重茬种植,这意味着新产区开发难上加难。
天灾人祸双重暴击,庄家都比药农急
去年云南突降冰雹的视频您多半刷到过,满地三七苗被砸得稀烂,当地药农老李跟我喝酒时吐苦水:"种了二十年三七,从没见过这么邪门的天气。"今年刚出苗又遇上持续干旱,本该绿油油的地块裂得能插进手指,这种极端天气可不是偶然,气候专家预测未来西南地区极端天气频率会增加,三七的主产区正好在暴雨和干旱的交界线上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人为因素,前年某药企突然宣布建立万吨级三七战略储备,像超市囤货似的扫荡原料,资本进场后更搞出各种金融玩法,据说现在昆明药材市场里,拿着期货合约炒三七的神秘大户都有十几个,这些"现代药商"玩的是囤积-抬价-抛售的套路,搞得真实供需数据像雾里看花。
政策这只无形的手,正在改变游戏规则
这两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连发几个文件,要求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,这对三七行业本是好事,但执行起来却让中小农户叫苦不迭,以前粗放式种植的统货还能混着卖,现在必须分等级检测重金属和农药残留,光是购置检测设备,就让很多承包户退出市场。
更关键的是土地政策变化,为保护生态环境,云南多个三七主产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,以前能开垦的山坡地,现在要么退耕还林,要么改种其他作物,文山州某种植基地负责人透露,今年新批的种植许可证比往年少了四成,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产能天花板已经肉眼可见。
普通人该怎么应对这场"药疯"?
如果您是日常保健党,我的建议是随用随买别囤货,现在某宝上的三七切片价格已经出现明显泡沫,同样品质的产品半年内价差能达到两倍,倒是可以关注下替代品种,比如丹参、田七这些功效相近的药材,说不定正处在价值洼地。
要是想搞点投资,记住三个原则:一看产地认证,有机种植的三七抗风险能力强;二盯龙头企业,那些有自家种植基地的药企不容易被中间商卡脖子;三关注政策风向,最近医保目录调整频繁,说不定哪天三七制剂就被踢出去了。
说句实在话,这波涨价最受伤的是老实巴交的药农,他们守着祖传的种植手艺,却要承受资本炒作带来的价格过山车,下次去药店抓药时,不妨多问问店员三七的进货渠道,或许您会发现包装盒上印着的产地,正是那个被冰雹砸过、又被资本追捧的神秘山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