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中药市场,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千亿商机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“老板,这罐五指毛桃汤料怎么卖?”
“280港币,配好了比例,直接丢进锅里煮就行。”
走进香港上环的文咸东街,空气中弥漫着当归的醇香,这条不足300米的街道,挤满了挂着繁体字招牌的中药铺,柜台后的老中医正用粤语叮嘱客人:“西洋参怕冻,记得放冰箱啊!”——这样的场景,在香港存活了百年,却在近几年悄然发生变化。

百年药香里的新故事

香港中药市场的根基,扎在殖民时期的“草根经济”里,19世纪末,内地移民将中药材带入港岛,文咸东街逐渐形成药材集散地,直到今天,这里的“高生记”“陈馨记”等老字号,仍用铜秤和牛皮纸包称量药材,柜台后的玻璃罐里装着蝉蜕、石斛、冬虫夏草,像微型博物馆般陈列着传统。

但近年来,这些老店的橱窗旁多了二维码,扫码跳转的网页上,写着“代煎中药快递到家”,或是“AI体质测试预约”,年轻店员熟练地用iPad记录订单,后台系统自动计算药材库存,一位老中医的儿子告诉我:“现在周末代煎订单能占四成,写字楼的白领最爱‘熬夜救肝茶’。”

政策东风下的“破圈”尝试

2019年,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中药检测中心,推出“中药GMP认证”(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,试图用国际标准为中药正名,内地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》的出台,让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海外的中药枢纽。

在深水埗的一家新开张的“智慧药房”,药师演示着智能煎药机:扫码选方剂、机器自动加水煎煮、真空包装贴标签,全程不到20分钟,负责人坦言:“以前年轻人嫌煎药麻烦,现在用手机下单,顺丰送到家,连留学生都买养生茶包寄到国外。”

更有趣的是,中药正在“跨界”突围,旺角某商场的奶茶店推出“枸杞桂花冰美式”,单日销量破百杯;铜锣湾的美妆店上架了“珍珠粉美白面膜”,包装上赫然标注“香港制造”,这些产品背后,站着一批手握祖传秘方的“创二代”,他们将祖辈的药方改良成便携茶饮、药妆,甚至联合科技公司开发“中医AI问诊”App。

暗流涌动的“战场”

看似风光的市场,实则暗藏竞争,香港中药行业协会会长透露:“内地药材通过正规渠道入港仅占三成,更多是东南亚‘水货’,比如越南产的‘假三七’,批发价只有正品三分之一。”

本地老牌药行也在转型中挣扎,某百年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坦言:“租柜台的阿婆都知道‘党参黄芪’,但问‘花胶炖奶’的年轻人只认网红推荐。”他们被迫在社交媒体投广告,还推出“中药盲盒”——随机搭配四款养生茶,却因“药效不明确”被监管部门警告。

更棘手的是国际标准的“紧箍咒”,香港中药需符合《国际植物药典》标准,但欧美市场对重金属、农药残留的检测近乎苛刻,有药商曾出口一批当归,因欧盟检出微量镉超标被退货,损失近百万。

谁是下一个“爆品”?

尽管困难重重,精明的商家已嗅到新风口。

  • “懒人经济”催生周边产品:即食阿胶糕、免煮中药颗粒、泡脚丸……天猫香港站数据显示,2023年中药衍生品销量同比增长120%,购买者多为25-35岁女性。
  • “医养结合”玩出新花样:尖沙咀某高端诊所推出“中药SPA+针灸”套餐,单次收费2000港币,客户需提前一个月预约。
  • “文化输出”瞄准海外:港企“百草堂”将凉茶改良成低糖版,打入新加坡超市;另一品牌“养心殿”联合法国香水师,用艾草精油调制“东方木质调”香水。

老手艺与新世界的博弈

深夜的文咸东街,老药师蹲在路灯下分拣人参须,手机里放着粤剧,隔壁档口的青年主播正对着镜头大喊:“家人们!最后十盒安宫牛黄丸,原价680,今天399上车!”——这一幕,或许是香港中药市场最真实的写照:有人守着炭火烘药材,有人举着补光灯卖货。

行业观察者认为,香港中药市场的未来,在于找到“传统公信力”与“现代商业力”的平衡点,比如同仁堂门庭若市的秘诀,不仅是百年招牌,更因它早早布局线上问诊、推出小袋装药膳汤料;而那些倒闭的街边老店,往往输在“只卖药材不卖服务”。

尾声:
站在文咸东街的十字路口,左手是贴着“减价清货”海报的传统药行,右手是装修成ins风、售卖“中药咖啡”的新派店铺,这座城市的中药故事,或许正如柜台上那罐混合了藏红花与洛神花的“气血茶”——既有千年传承的底色,也泡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