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金子真能入药?"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跟着老药师打下手时,指着橱窗里泛着金光的药丸瞪圆了眼,老人笑呵呵地捻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金箔:"小子,这可比你脑袋里装的学问金贵多了。"
那年头智能手机还没普及,药房柜台的玻璃罐里总摆着些稀奇古怪的药材,最打眼的要数那些贴着"金箔"标签的药瓶,阳光一照,整面墙都镀上了层流动的金色,来买药的老主顾总会摸着瓶子感叹:"这可是宫里传出来的方子"。
要说金箔入药的讲究,得从《本草纲目》说起,李时珍老爷子特意在"金"部记载:"金箔,镇心安神,解毒生肌",您可别小看这薄薄一片,故宫博物院藏着的清代贵妃养颜方里,就有金箔配珍珠粉的记载,当年给慈禧开方的御医曾说过,这金子不是用来吃的,是拿来"镇"脏腑的。
前几年拜访南京同仁堂的老师傅,他拿出家传的捶金工具给我看,拳头大的金块要反复捶打两万多次,才能变成比纸还薄的金箔。"力道轻了出不了光泽,重了就裂成碎片",老师傅边说边演示,只见他手腕轻抖,金片在空中划出道弧线,落在绸布上像飘落的银杏叶,这种传承了八百年的手艺,现在全国不到十个人会了。
市面上正经的金箔中药都有严格讲究,99.99%的纯金是底线,掺半点铜银都算欺君之罪,我见过苏州老字号的炮制过程:凌晨四点开工,六个师傅围着鎏金台,用桐油灯熏烤金块,趁热捶打,每捶一下都要蘸取鹿角胶,既防粘连又添药性,这样捶出的金箔遇水即溶,入口即化。
现代科学倒给了古老智慧新说法,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显示,纳米级金箔能促进皮肤吸收药效,有次参观实验室,看着显微镜下闪着微光的金粒子,研究员笑着说:"古人用金子'镇'病气,说不定真让他们蒙对了",现在有些高端面膜里加金箔,原理和古法中药倒是异曲同工。
不过您要以为含金的药都是天价,那可就错了,我常去的老字号药房里,贴满金箔的安宫牛黄丸确实要价不菲,但普通的金箔口服液几十块就能买到,去年帮邻居王奶奶配药,她风湿痛发作时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几味含金箔的药引,效果竟比进口止痛药还好。
这些年走访药材市场发现个有趣现象:年轻顾客专挑带金箔的包装买,说是"国潮养生",反倒是老主顾更看重实际药效,有位喝了三十年金箔茶的老伯跟我说:"这东西就像家里的老物件,有没有用心里踏实"。
最近故宫文创出了款金箔养生茶包,把传统方子改得清新时尚,我特意买了试喝,金箔在热水里化开时,恍惚看见八百年前御药房的灯火,这片穿越时空的金色,载着古人对天地精华的想象,也映照着今人对传统的新诠释,下次您路过中药铺,不妨细细看看那些金箔药丸——那可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