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药店里卖的当归、黄芪切片,到底是保健品还是药啊?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暗藏玄机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饮片的真实身份,看完这篇文章,你再去药店买药材时,保准能唬住店员:“这玩意儿可是按药品管的对吧?”(叉腰.jpg)
中药饮片:你以为的“补品”可能是正儿八经的药
很多人去药店抓中药,看到店员用戥子称完枸杞、党参后直接包起来,下意识觉得这就是“食补材料”,但其实这些切成片片的中药材,在法律眼里早就被划进“药品阵营”了,不信你看包装袋上的字——但凡正规厂家生产的,都会标着“国药准字Z”的批准文号,这就跟西药的“国药准字H”是一个待遇。
举个实在例子:去年我家炖汤放的人参片,包装盒上明明白白写着“禁忌孕妇服用”,要只是普通食品,能搞这么严肃的警告吗?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2020年新版《药品管理法》直接给中药饮片发了“身份证”,明确规定“经过炮制的中药材属于药品范畴”,也就是说,别管你是泡水喝还是炖肉吃,只要上面带着批准文号,那就是按药品管理的。
药店里藏着哪些“披着马甲的药”?
下次去药店逛的时候,你可以注意观察下货架,那些装在透明塑料袋里的三七粉、茯苓块,还有真空包装的阿胶糕,可别当它们是零食,根据国家规定,中药饮片必须标注以下信息:
- 药品通用名称(炙甘草”)
- 炮制方法(注明是炒制、酒制还是蜜制)
- 功能主治(会写明用于什么病症)
- 用法用量(每天吃多少克都有数)
我亲眼见过有人拿着西洋参片当零食嚼,结果被老中医怼了:“这可是处方药!阴虚火旺的人吃了流鼻血算谁的?”所以说啊,别以为中药都是慢悠悠调理的,吃错了照样能闯祸。
为啥总有人觉得中药饮片是“保健品”?
这事儿说来话长,早年中药材市场乱得很,菜市场卖枸杞的跟药店卖枸杞的混在一起,加上某些商家故意模糊概念,把黄芪标成“滋补品”,让消费者误以为这些都是能吃不能吃的“养生料”,直到近几年监管部门出手整顿,才逐渐把界限划清楚。
最典型的就是阿胶事件,前年某网红直播卖“即食阿胶固元膏”,宣称“每天两块美容养颜”,结果被职业打假人告上法庭,为啥?因为正规阿胶饮片必须标明“补血滋阴,润燥止血”的功效,而且外包装要有OTC标志,最后法院判定那款产品属于无证经营药品,赔得商家哭都哭不出来。
自己买的中药饮片能不能随便煮?
上个月我妈不知道从哪淘来一堆“野生灵芝切片”,非说泡酒能治风湿,我赶紧拦着:“妈,这要是没经过检验的药材,重金属超标怎么办?”现在正规的中药饮片都要过三道坎:
- 源头管控:必须用通过GAP认证的种植基地药材
- 炮制规范:切多厚、炒多焦都有国家标准
- 出厂检验:每批货都要查农药残留和微生物指标
记住了啊,药店敢光明正大卖的东西,那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正规军,反倒是某些人在旅游区买的“高原虫草”“野山参”,十有八九是三无产品,那种才是真·危险品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!
- 别信“纯天然无害”:何首乌没炮制过含有肝毒性成分,必须经过九蒸九晒才能入药
- 别拿饮品当药喝:超市卖的罐装金银花露属于饮料,和药房卖的金银花饮片完全是两码事
- 别学电视剧瞎配药:当年《甄嬛传》里安陵容吃杏仁自杀,现实中苦杏仁苷过量真的会中毒
最后说个冷知识:我国药典收录的中药饮片有600多种,每种都有单独的质量标准,下次再看到药店柜台里摆着的当归、黄芪,别再说“这只是食材”了,人家可是正儿八经领了“户口本”的药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