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中医压箱底的中药处方书,这些方子救了无数人,建议收藏!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妈,我这咳嗽半个月了,西药吃着不管用啊!"上周邻居王婶抱着一摞化验单来我家,满脸愁容,我翻出爷爷留下的那本泛黄的中药处方书,照着"风热犯肺"那章给她配了三服桑菊饮,没想到三天后她逢人就夸:"老张家的方子真灵!"

这本被翻得卷边的老书,可是我们家三代人的宝贝,封面上"杏林遗珠"四个隶书字早被摸得模糊,内页夹着各色药方纸条,还有爷爷用毛笔写的用药心得,要说这中药处方书的妙处,可不只是纸上谈兵——去年我爸腰疼得直不起来,按书上"独活寄生汤"加减抓药,煎服一周就能弯腰拾东西了。

不过要想用好这些古方,可得记住几个关键窍门,头一桩就是辨证施治,这就像开门锁孔,对不上型号怎么捅都没用,去年表弟熬夜备考,嘴上起泡便秘,他自个儿翻书找了个"黄连上清丸"方子,结果吃了两天拉肚子拉得腿软,赶紧送来我家,爷爷把脉后直摇头:"你这是阴虚火旺,该用知柏地黄汤,吃黄连不是雪上加霜?"

再说说剂量讲究,老书上写的都是"适量""少许",这对新手简直就是数学题,前巷张大爷学着泡药酒,把附子当红枣放,结果喝完手脚发麻送医院,后来还是照着处方书里的"十枣汤"比例重新调配,现在每天小酌二两,关节痛好多了。

药材质量更是命门,上个月我在菜场门口买黄芪,摊主拍胸脯保证野生货,回家煮汤发现怎么也煮不出爷爷说的"菊花心",拿放大镜一看全是硫磺熏过的断面,后来带邻居们去正经药房,掌柜的教我们看当归的"油圈",闻苍术的"柴香气",这才晓得好药材长什么样。

最有意思的是去年冬天治冻疮,楼下刘姐网购了某"祖传秘方"药膏,抹了两周溃烂得更厉害,我对照处方书里"当归四逆汤"改良成外用方,加上爷爷教的"生姜擦法",不到一周就收口结痂,现在她见人就显摆自己那本手抄版中药方大全。

用中药处方还得注意"君臣佐使"的搭配艺术,就像炒菜讲究火候,去年我妈更年期潮热,按书上"甘麦大枣汤"原方煎服,结果胀气难受,还是爷爷有经验,往里加了砂仁、陈皮两味理气药,立马就舒服了,这说明古人方子虽好,也得根据体质灵活调整。

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但真到生病时,那些网红养生茶往往不顶用,上周公司小陈加班突发耳鸣,跑遍医院没查出毛病,我让他试试处方书里的"通气散",把柴胡、香附、川芎磨粉冲服,三天就不响了,不过他嫌药苦,偷偷加白糖,被爷爷骂"糖多坏药性"。

其实中药处方书最珍贵的不是方子本身,而是背后医者的心血,爷爷临终前指着书页上的批注说:"这些朱砂笔记都是当年师傅挨个病例试出来的。"现在这些手记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,每个方子都带着几代人的临床经验。

最近整理旧书时发现个趣事,上世纪六十年代爷爷用"乌鸡白凤丸"治荨麻疹,现在这个方子倒成了妇科常用药,可见中医之道贵在变通,同个方子换个用法就能治新病,这大概就是老祖宗说的"知其意而不泥其迹"吧。

要是您家里也有本祖传的中药处方书,千万别当摆设,遇到小毛病不妨按图索骥,但切记:连续服用三天没效果就得停,复杂病症务必找专业医师,毕竟书本是死的,病症是活的,这道理就跟炒菜放盐多少得尝过才知道一样。

最后提醒各位,真想买本靠谱的中药处方书,别光看销量排行榜,建议去正经中医院附近的书店,那些被翻得最旧的书往往最实用,记住要选带药物配伍禁忌和现代剂量换算的新版,不然照着民国时期的"两""钱"抓药,搞不好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