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饮片能在互联网卖吗?政策、风险与行业真相全解析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最近总看到网上卖中药饮片的直播间,但听说国家管得很严?""某宝买当归黄芪算不算违法?"关于中药饮片的网售争议,其实藏着不少门道,作为深耕中医药行业的从业者,今天就带大家扒开政策迷雾,看清这个万亿市场背后的生存法则。

政策红线划在哪?别踩这些雷区 打开国家药监局官网,《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》第十二条写得明明白白:中药饮片属于药品范畴,必须取得《药品经营许可证》才能网售,但现实比条款复杂得多——黄芪、枸杞这类药食同源目录里的品种,和三七、水蛭这类纯中药材,监管尺度完全不同。

2023年某中药电商平台就栽过跟头:把未炮制的生附子当成"农副产品"卖,结果被罚到怀疑人生,关键区别在于炮制工艺,经过净制、切制、炒制的饮片属于药品,而原始切片可能被归为农产品,这种政策模糊地带,正是大量商家游走的灰色空间。

电商平台的"阳谋":规则下的生死博弈 阿里健康、京东大药房这些正规军玩得很谨慎,入驻商家必须亮出"双证"(药品经营许可证+GSP认证),但打开拼多多、抖音,搜索"滋补中药材",满屏都是"农家自种""古法炮制"的擦边球玩法,某店铺月销过万的"四物汤材料包",实则暗含当归、川芎等炮制品,这种打擦边球的操作已成行业潜规则。

更魔幻的是直播带货现场,主播们发明了"话术三件套":"我们这是农产品不是药品""祖传炮制手艺不算加工""买回去要熬煮不能直接吃",监管部门也不是吃素的,2024年初刚通报的12起典型案例,有7起都是这么栽的。

消费者认知战:谁在信息差里掏腰包? "90后养生族"根本分不清药食同源目录,看到"古法炮制"就以为是好东西,某网红店卖的"熬夜茶",把菊花、决明子和枸杞拼在一起,单价翻三倍还月销五千单,但真问起生产资质,客服立马切换成"我们是农产品"的说辞。

老中医们看得直摇头:网上买的饮片80%都有问题,前年某检测机构抽查网购三七,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67%,更吓人的是硫磺熏蒸的"美白术",某博主做实验,泡过硫磺的党参放半年都不长虫,这种行业乱象,让消费者防不胜防。

破局新玩法:合规赛道正在崛起 聪明人已经开始转型,有人盯上"药膳预制包"赛道,把黄芪、党参和食材配成养生汤料,直接划入食品范畴,还有企业开发"智慧药房"模式,线上问诊开方,饮片由合作药店配送,完美规避网售限制。

跨境电商更是暗度陈仓,某品牌把人参饮片包装成"植物提取物"卖到东南亚,年销售额破亿,更有头部药企悄悄布局"中药饮片+健康检测"服务包,用智能设备监测服用效果,把低频消费变成持续服务。

未来生死局:政策风向标往哪吹? 2025年实施的新版GMP认证,可能会彻底洗牌中小商家,据说监管部门正在研究"分级管理"制度,药食同源目录有望扩容,但炮制品网售估计还会卡紧,最聪明的做法是学某老字号:线下体验馆教辨识药材,线上卖检测仪和养生课程,绕开直接销售却把钱赚了。

这行当就像在钢丝上跳舞,既要盯着药监局的文件,又要琢磨消费者的钱包,建议普通商家别碰炮制品,专注药食同源目录里的安全区,真想玩大的,不如攒钱收购个饮片厂,毕竟有牌照才是硬通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