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张,你快看!这山里长的‘小雨伞’是不是宝贝?”隔壁村的老李举着手机冲进我家,屏幕上是一张沾着泥土的植物照片,我凑近一看,乐了:“你小子运气不错,这可不是普通野草,这是倒竹伞——中医眼里的‘天然抗生素’!”
倒竹伞长啥样?山里的“小雨伞”大有来头
倒竹伞这名字听着怪可爱,其实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中药材,它的学名叫倒扣草(别名倒竹伞),多长在南方山沟溪边,远看像一把撑开的翠竹小伞,杆细叶圆,根茎胖乎乎的,咱村里老人常说:“下雨天采倒竹伞,药效最好。”不过别急着往山里冲,这草可会“扎人”——叶子背面有小绒毛,沾上痒得直挠腿。
前年我在九嶷山采药时,就碰上过倒竹伞,那天下着蒙蒙雨,我在岩缝里发现一簇青白相间的小伞,叶片还滴着水珠,同行的老药农老杨见了,眼睛发亮:“这可是十年以上的老根!泡酒治风湿一绝!”说着他掏出小铲子,小心翼翼把带土的根茎挖了出来。
从古至今,倒竹伞藏着多少“救命传说”?
我翻过县志,发现倒竹伞在明清时期就被记载能“解热毒、止刀伤”,村里老人更把它当成“万能药”:小孩高烧拿叶子煮水擦身,跌打损伤捣烂敷伤口,连毒蛇咬伤都要嚼几片叶子应急,最绝的是邻村王婶的故事——她男人当年被毒蛇咬了小腿,情急之下直接拿生倒竹伞揉碎敷伤口,硬是扛到送医,腿保住了。
科学咋说?我查过资料,这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,确实有抗菌消炎的作用,市中医院的刘大夫告诉我:“倒竹伞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超过80%,外敷能快速消肿,内服还能清肺热。”不过他也提醒:“新鲜汁液刺激性强,得兑温水稀释。”
倒竹伞咋用?这些土方子够你收藏
感冒发烧,煮碗“青伞茶”
抓一把鲜叶(干品减半),开水焖泡10分钟,加冰糖,喝下去喉咙凉丝丝的,发汗退烧比姜汤还管用,我闺女上月感冒,喝了两次就好利索了。
刀伤止血,现采现用
采新鲜叶片捣烂,捏成饼状敷伤口,记得垫层纱布,不然黏得太牢,以前伐木工进山都备着干倒竹伞粉,受伤直接撒上去。
风湿骨痛,泡坛“药酒”
老杨教我的方子:50度白酒1斤,加晒干的倒竹伞根50克、当归20克,密封泡30天,每晚喝1小杯,专治膝盖冷痛,不过孕妇和高血压患者千万别试!
湿疹瘙痒,外洗内调
抓一把茎叶煮水洗患处,同时用干品30克煮水代茶喝,村里张嫂的小孩满身红疹,洗了三天就消下去了。
小心!这些“坑”千万别踩
别看倒竹伞好使,乱来容易出事,前几年有个城里游客采了不认识的“伞草”煮水喝,结果半夜上吐下泻——他采的根本不是倒竹伞,是有毒的石蒜科植物!老杨总唠叨:“倒竹伞叶子正面深绿油亮,背面有银白色绒毛,根茎断面是淡黄色,认错了宁可不采!”
还有人听说能治蛇伤,直接拿生叶嚼,结果舌头肿成香肠,正确做法是:紧急时含一片薄叶在口里,清水漱口后吐掉,再赶紧送医。
上山采药指南:认准这些特征
• 叶子:正面青绿发亮,背面有细密白毛
• 茎杆:细圆柱形,有暗红色斑点
• 根茎:黄白色,掰开有芹菜香
• 花期:春夏开小白花,伞状聚拢
采药要留根!挖完把土填回去,明年还能长,现在山里倒竹伞越来越少,去年我转了三个山头才收到半篓。
本文配图说明:文中提到倒竹伞图片均拍摄于湖南永州九嶷山自然保护区,图中可见植株完整形态(叶片呈圆形伞状,根茎粗壮),与石菖蒲、半边莲等相似药材有明显区别,拍摄时已获得当地林业部门许可,严禁非法采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