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王总跟我抱怨说喝中药像受刑,上次医生开的方子里放了啥玩意儿,辣得他直跳脚,我一听就乐了,这老哥怕是不知道中药里藏着好些个"暴脾气"的选手,要说中药有没有辣的,那可真不少见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中药界的"辣妹子"。
咱们老百姓常说"良药苦口",其实中药的味道可丰富了,就拿最普通的生姜来说,切几片往嘴里一嚼,那股子辛辣劲儿能让人瞬间精神一震,这厨房里天天见的调料,在中药铺可是正儿八经的药材,风寒感冒煮点姜糖水,着凉肚子疼贴片姜片,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土方子,不过您可别小看这姜,《本草纲目》里写着它"生用发散,熟用和中",早上起来含片嫩姜还能防晨吐。
要说真正的"辣界扛把子",当属花椒这味香料,川渝地区家家户户灶台上都备着的红花椒,其实是正经的中药材,您要是胃口不好,舌头发白,抓把花椒煮水漱口,保管让您口水分泌加速,记得去年我表婶咳嗽老不好,中医就让她在膏药里加了几粒花椒,说是能温肺散寒,果然贴了三天就不咳了。
前阵子我妈腰疼去抓药,我瞅见方子里有个"吴茱萸"的名字,老中医说这可是治寒湿腰痛的圣药,不过确实够劲道,这黑褐色的小豆豆看着不起眼,含在嘴里半秒钟就能让你眼泪汪汪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东西还是古代军人随身必备的外伤药,既能止痛又能防感染。
说到辣得冒汗的中药,不得不提辣椒的亲戚们,您可别以为只有菜市场才有干辣椒,中药房里的"青椒子"就是晒干的青椒,风湿骨痛的患者常用它来泡酒,据说辣得浑身发热才能把寒气逼出来,不过这玩意儿后劲足,我邻居李大爷第一次喝呛得直咳嗽,第二天倒是觉得关节轻松不少。
其实中药用辣不是瞎折腾,这里面讲究"辛散温通"的道理,就像冬天吃火锅,辣椒花椒往下一烫,寒气顺着汗水就往外跑,那些性温味辛的药材,最擅长对付人体内的寒邪,不过这辣也得用对地方,好比炒菜放辣椒,虚寒体质的人吃了暖胃,阴虚火旺的吃了反而上火。
前几天陪闺蜜去看痘痘,中医给她开了含有少量砒霜的药膏,我吓得差点跳起来,大夫笑着说这是"以毒攻毒",就像用辣椒治冻疮似的,不过这种猛药确实少见,大多数祛湿化痰的方子还是会用陈皮、砂仁这类温和的辛香药材,特别是广东新会的老陈皮,泡水喝带着淡淡的辛辣,却是调理脾胃的好东西。
现在有些养生达人流行喝"五辛茶",把薄荷、紫苏、荆芥这些带辛味的草药配在一起,我试过一次,那股混合着清凉与灼热的怪味道,简直像在嘴里放烟花,不过喝完确实感觉鼻塞通畅了,看来老祖宗说的"辛入肺"真不是吹的。
当然啦,中药用辣也有讲究时节,三伏天很少开辛热的药,怕助火伤阴;倒是冬至前后,很多膏方里都会加点肉桂、干姜,借着天地阳气收藏的时候补补火力,就像炖羊肉汤必放花椒一样,这都是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。
最后提醒各位,中药虽好可别乱尝,我亲眼见过有人把生半夏当野蒜头嚼,结果舌头麻得半天说不出话,那些特别辛辣刺激的药材,多半需要炮制减毒才能用,就像超市买的干姜粉比鲜姜温和,这就是古人的智慧——该辣的时候辣得痛快,该收敛的时候就收着点,下次再喝到辣乎乎的中药,您可别急着皱眉,说不定这正是医书里写的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