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制到底是啥?原来古人炮制药材这么有讲究!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最近看《本草纲目》发现个有意思的事,很多中药名都带个"制"字,比如制附子、制大黄、制何首乌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中药铺抓药,老药师总说"生熟有别",但具体怎么个"制"法,还真没人给我掰明白过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中药小白摸不着头脑的"制"字到底藏着什么门道。

其实这个"制"字,说白了就是中药界的"烹饪指南",就像咱们炒菜前要焯水、腌制、过油一样,中药材在入药前也要经过特殊处理,不过中药的"烹饪"可讲究多了,光是炮制方法就分成了几十种,每种"制"法背后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。

先说最常见的"炙制",这可不是拿火烤那么简单,而是要把药材和液体辅料一起拌炒,比如炙甘草,就要用蜂蜜拌着甘草片慢炒,炒到不粘手为止,这样处理后,甘草的补益作用会加强,还能缓和它的燥性,老中医常说"蜜炙补虚,酒炙通络",像酒当归、酒川芎这些,就是用黄酒当辅料来增强活血效果的。

再讲讲"煅制",这有点像给矿石做高温消毒,但对象是贝壳类、矿物类药物,比如煅牡蛎,要把生牡蛎放在烈火里煅烧,直到外壳通红酥脆,这样处理后的牡蛎能收敛固涩,治疗盗汗遗精特别管用,记得小时候咳嗽,妈妈总给我熬煅杏仁粥,那股焦香味里其实藏着改变药性的秘密。

最让我惊讶的是"复制",这可不是简单复制粘贴,而是要反复炮制九次!比如九制地黄,要经历九蒸九晒,每次蒸到黑润,晒到半干,这种耗时费力的工艺,能让生地黄的寒性变成温性,吃着就不会拉肚子了,老药工说这叫"九蒸九晒,黑如漆,甜如蜜",光听着就感觉功力倍增。

说到有毒药材的处理,不得不提"制霜",去壳后层层裹上草纸,反复压榨去油,直到剩下像霜一样的粉末,这个过程要耗好几天,但能把剧毒巴豆变成可控的治疗便秘良药,我爷爷以前总用巴豆霜救急,那可是"以毒攻毒"的典型例子。

现在药店里常见的"制"法还有发芽、发酵,比如麦芽要发到0.5厘米长,这时候的淀粉酶活性最强,消食效果最好,而六神曲则是用面粉加上六种药材发酵而成,能帮助消化还不伤胃,这些看似神奇的处理,其实都是古人观察自然得出的规律。

不过现在的中药炮制也与时俱进了,科研人员发现,炮制过程会让药材成分发生化学变化,比如生大黄含蒽醌类物质,泻下作用强,但炮制后这些成分会转化成其他物质,既保留清热效果又减少腹痛副作用,这就像给药材做了次"分子手术",精准调控药效。

在老家药铺实习时,我见过最震撼的炮制场景是熬制阿胶,整张驴皮要泡胀、去毛、切碎,然后文火熬三天三夜,期间要不断打沫,最后浓缩成的胶块还要阴干,整个过程就像在熬制岁月精华,老师傅说这叫"冬制阿胶,夏制丹",季节不同炮制方法也要变。

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中药麻烦,其实这些"制"法都是保命的高招,就像附子,生的是剧毒,但经过胆汁煮、漂洗、蒸制后,变成温阳散寒的良药,古代多少名医因为敢用"制附子"而成名,这背后都是用生命换来的经验。

最后说个冷知识:中药炮制技术2014年就被列入非遗名录了,那些看起来神秘的"九蒸九晒""童便制",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科技树,下次抓药看到带"制"字的药材,可别嫌麻烦,这里面藏着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