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安徽亳州中药材,千年药乡的传承与新生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板,这黄芪怎么卖?""十块钱三两!"清晨六点,安徽亳州光明西路中药材交易中心的摊位前,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,来自河北的药商老李熟练地抓起一把黄芪,放在鼻尖轻嗅,这是他二十年来养成的习惯——每天在这里淘货,就像在寻宝。

这座被称为"中华药都"的小城,空气中始终飘着淡淡的药香,走在市区街头,随处可见晾晒药材的竹匾、写着"中药炮制"字样的招牌,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跟你聊几句"芍药花开"的景致,亳州人的生活,早已和中药材缠成了千丝万缕的结。

【千年药乡的前世今生】 要说亳州人种药的历史,得从东汉末年说起,当年华佗在谯郡(今亳州)开辟第一块药圃时,大概想不到这片土地会成为千年后的"中国药材之乡",如今走进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,仿佛穿越时空隧道:戴着白帽的老药农用竹篓装着党参,操着各地方言的药商捧着紫灵芝讨价还价,电子屏幕上跳动着三七、虫草的实时价格......这里日均交易量超过3000吨,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中药材在这里流转。

在十八里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,56岁的药农张大爷正弯腰查看芍药苗的长势。"咱亳州人种药有讲究,清明前后种牡丹,立夏时节移白芍",他随手抓起一把泥土,"你看这沙壤土,透气性好,祖辈传下来的种植经都在这土里呢",张家三代都守着二十亩地,去年光白芍就卖了八十多万,他家院墙上挂着的"中药材种植能手"奖牌,记录着新时代药农的荣光。

【产业链上的"药经济"】 别以为亳州只懂种药,在安徽协和成药业的生产车间里,90后技术员小王正盯着智能化煎药设备。"现在古法炮制也用上了指纹识别",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,"温度湿度精准控制,九蒸九晒改成了数控蒸箱",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,把传统"修合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"的训诫,转化成了现代化生产线上的二维码追溯系统。

距离市区二十公里的《世界中医药之都》博物馆里,陈列着从汉代铜医针到智能脉诊仪的演变史,讲解员小陈说,每年有十多万中小学生来这里研学,孩子们最爱体验区——用液压机模拟古代捣药,用VR技术观察细胞级饮片切割。"我们不仅要传承,更要让年轻人觉得中医药很酷",馆长的话道出了这座古城的新追求。

【巷子里的中药江湖】 穿过花戏楼老街的青石巷,"赵氏修合堂"的檀木招牌格外醒目,第三代传人赵大夫正在给顾客把脉,案头摆着祖传的《雷公炮炙论》。"别家药店卖饮片,我们这儿卖的是故事",他指着墙上泛黄的药方单,"这张治咳喘的方子,爷爷当年就是靠它救活了半个县城的人",如今他的淘宝店"三味堂"每月能卖出三百多份定制膏方,老手艺搭上了互联网快车。

傍晚的新华路中药夜市别有风味,摆满当归枸杞的摊位间,穿着汉服的姑娘举着冰糖雪梨汤直播,隔壁大叔用铜锅熬着阿胶糕,74岁的刘大爷推着自行车慢慢逛,车筐里装着给孙子买的山楂六物丸,"过去抓药要赶早集,现在晚上遛弯就把养生品买了",路灯下,药香混着糖炒栗子的甜香,氤氲出市井生活的烟火气。

【新农人的"种药经"】 在十九里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,海归硕士林晓雯正调试无人机植保设备,她承包的五百亩土地上,板蓝根田像绿色地毯般铺展。"我们用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,手机就能控制滴灌",这位"药田创客"还建了抖音号,直播"中药材成长日记",她的仓库里,真空包装的"亳菊茶"堆得像小山,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。

市政府大楼里的"中药材大脑"指挥中心,大屏幕上跳动着全市药材种植分布图,农业局长介绍,现在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,但产值却占到四分之一,秘诀就在"种质革命"——组培室里培育的脱毒丹参苗,亩产比普通种苗高出四成;基因库里保存着三千多个药用植物样本,为产业升级储备"种子芯片"。

夜幕降临时,康美中药城的霓虹灯次第亮起,物流园里,载重货车排着队等待装货,车身上的"发往广州""运往曼谷"字样,标注着亳州中药的辐射半径,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着"逢集似过年"的热闹,只是如今的"集",早已从露天集市变成了覆盖全球的交易网络,当古老智慧撞上现代科技,这片千年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